本書從探索(exploration)與利用(exploitation)理論視角來看待企業的研發活動,并將探索式研發與利用式研發的轉換操作化為組織研發投入跳躍,進而觀察研發投入跳躍對組織績效的影響;接著,分析并檢驗了我國特殊的制度背景——市場化進程對研發投入跳躍與組織績效關系的調節效應;最后,借用高階理論的視角探討了高管團隊特征對研發投入跳躍的影響。
目前,在我國環境管理制度建設研究中,以介紹、評述和翻譯國外研究成果居多,更多地停留在研究環境管理制度對綠色發展的影響效應上,環境管理制度對綠色發展的影響機制研究尚顯不足,尤其是理論基礎研究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基于此,本書采用環境管理制度、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的新分析框架,考察環境分權管理對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影響的作用機制。本書的出版對認識完善我國環境管理制度建設的意義、對了解我國環境管理制度建設的實踐、對厘清我國經濟綠色發展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書聚焦于解構平臺型商業生態系統價值共創的內部機理,包括價值網絡靜態機理、價值共創過程機理和影響因素組態效應等核心理論問題。立足于研究問題,基于對國內外平臺生態和價值創造相關理論和文獻的梳理,選取行動者網絡理論和復雜系統理論為基礎理論視角解構平臺型商業生態系統價值共創的靜態和動態機理。對于前者,采用演繹推理和歸納總結的方法,闡論了平臺型商業生態系統的價值主張、價值鏈、價值網絡空間等具體問題;對于后者,通過單案例研究方法勾勒出價值共創過程機理的分析框架,繼而采用適合小樣本變量組合研究的f
本書試圖構建數字創意產品開發的跨學科理論分析框架,揭示其開發過程中多業態之間實現有機聯動的三大核心機理:內容轉化、平臺交互、用戶遷移,進而建構數字創意產品多業態聯動開發的典型模式,提出促進多業態聯動的政策設計。本書可以深化產品開發與產品擴散理論在多業態聯動、多模態組合、多形態轉化條件下的理論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闡釋產業融合、媒介融合的微觀機制與過程,有利于提高我國數字創意產品的整體開發水平,提升整體運營績效。
本書一方面從國家、社會、經濟總體的宏觀層面剖析;另一方面從居民個人、企業、機構等微觀層面切入。同時,融入古今的時間長度,拓展中外的空間寬度,分析社會環境對財富創造、分配、轉移、消費及傳承的影響。
本書全面分析和檢驗資本市場開放與企業權益資本成本的關系。資本市場變革如何改善公司治理和信息環境,提高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是當前金融改革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作為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制度創新,“滬深港通”交易制度引起學界廣泛關注。因此借助“滬深港通”制度這一外生沖擊,研究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對企業權益資本成本的影響。資本市場開放是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而“滬深港通”制度是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創新性和關鍵性步驟。
本書分析了金融開放的內涵、原則、測度等核心概念,梳理了國內外金融開放相關的理論和文獻,回顧了我國金融開放歷程及取得的成就與經驗,對比世界部分國家金融開放過程,結合新階段的時代特征,總結了適合我國金融高質量對外開放的經驗,提出了新階段推動金融開放向高水平、縱深發展的政策建議。
本書從科研創新組織形式的角度提出,高科技協同創新治理是指各創新要素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知識增值和重大科技創新為核心,通過各創新主體跨部門、跨領域、跨區域、跨行業的密切協同和互動整合提升創新績效的過程。
本書基于數字經濟背景,在回顧企業高質量發展與商業模式創新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勾勒出數字經濟時代商業模式畫布,并剖析了商業模式創新與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其實踐,進而探究了價值主張、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路徑。
本書圍繞金融資源錯配這一主題, 主要研究兩大問題: (1) 我國金融資源錯配的形成機理, 包括內在形成機理和外在形成機理; (2) 金融資源錯配的效應分析。在這部分, 本書分別從行業間金融資源錯配的效應以及企業間金融資源錯配的效應展開研究。針對于行業間金融資源錯配的效應, 主要探究了金融資源錯配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減損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