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識別和評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風險時,不能簡單地套用已有的基于發達國家的金融風險和金融監管理論,而是應當結合沿線國家的現實基礎,尤其是沿線國家的金融監管制度環境,發展“一帶一路”金融風險和金融監管理論,構建“一帶一路”金融風險識別和評估體系。 本書分析梳理了“一帶一路”金融合作實踐和沿線國家金融監管體系現狀,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帶一路”金融風險分析框架和監測預警體系,并為“一帶一路”金融監管合作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本書從理論上豐富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金融風險和監管合
本書以構建現代財政制度為背景,起思于財政透明的實際效應與理論功能的表述存在偏差,將財政公開信息在所有財政信息中的地位作為研究主線。在利用數理模型將財政公開信息的地位描述成財政透明度與財政收入課征基礎信息量的關系后,為驗證二者的聯系,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和理念相近的原則引出財政紓壓及其比率用以表示財政收入課征基礎信息量,對地方財政紓壓及其比率進行闡釋,分析與借鑒現有文獻對省、地級市財政透明度進行衡量,完成以陜西省為例的縣區財政透明度的調查,通過實證分析論證地方財政紓壓及其比率對地
本書在對公債研究文獻進行系統性梳理的基礎上,主要討論地方債三面的經濟效應,一是地方債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實證檢驗地方債對經濟增長是否存在倒U型拐點,如果存在我國處于什么階段;二是探索性地方債的分配機制,認為地方債本應該讓社會財富分配更加公平,在地域結構上切合中心-邊緣結構,在代際結構上存在世代交疊模型,在階層結構上符合泰坦尼克定律,可能導致分配不公;三是地方債對居民財產價值的影響,使用2010年-2018年我國地方債的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發現地方政府債務借貸成本過高,可能導致了在控制
本書立是中國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依據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目標,設計了一套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保障能力”為一級指標,涵蓋“全覆蓋”“保基本”“有彈性”“可持續”“公平性”5個二級指標及19個三級指標在內的測度體系。基于中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情境,分年度對各省份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保障能力進行了綜合測度,并分階段對其演變特征進行了研究總結。據此,本書就進步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穩定、有序和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一分、二建、三提
臨空經濟是依托航空樞紐和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民航業與區域經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經濟形態,在區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戰略功能。在中國加速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的背景下,每一個臨空經濟區的背后不僅承載著一個區域發展的最新展望,也反映著國家對優化經濟發展布局的戰略預期。本書基于臨空經濟影響區域發展新格局的理論與實踐,系統分析了臨空經濟的演生、內涵、動力體系、產業與空間特征等,構建了臨空經濟理論體系,進而從區域創新格局、區域對外開放格局、區域經濟高質量增長格局三個方面,研究了臨空經濟對區域發展新格局的
本書介紹了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工業軟件自主研發的策略和路線、云時代的工業軟件發展方略、工業軟件在企業的應用體系的建設,以及在數字化轉型和數字李生體領域的支撐和應用方案;分析了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矛盾和誤區,并提出針對性的策略建議和解決方案;針對工業軟件中的難點領域,特別是工程仿真和工業研發領域,給出了具體實踐經驗和方法論。
本書具體內容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核心概念與理論基礎;第三章數字化技術與鄉村治理現代化建設的關聯銜接;第四章數字化技術下的鄉村治理現代化體系;第五章數字化技術下的鄉村治理現代化特征指標分析模型的構建;第六章數字化技術影響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案例分析;第七章應用數字化技術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建設的對策;第八章研究結論與展望。
本文首先從供給與需求、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性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出發,給基本概念做定性分析;系統梳理西方供給思想的發展脈絡;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下,運用社會再生產理論中兩大部類均衡及失衡,闡述了供給和需求結構性平衡的重要性;梳理了中國在改革開放后推行的經濟政策;對比分析美日英三國的供給側改革的背景、政策和改革結果;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總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特色,歸納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創新。
本書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基層政府職能轉變的互動關系,構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大體系”與“基層政府職能轉變三維結構”雙向互動的理論分析框架。一是優化農業產業體系與基層政府職能重心位移。基層政府職能重心從第一產業到“第六產業”,優化農業產業體系。二是優化農業生產體系與基層政府職能方式轉型。基層政府從傳統式管理向網絡化治理轉型,優化農業生產體系。三是優化農業經營體系與基層政府職能關系重構。“政府十”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優化農業經營體系。最后提出,隨著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推進,基層政府職
本書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技術創新到政策調整的邏輯框架, 遵循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特征-創新要素空間流動及其對區域創新績效影響-產業政策動態調整-政策窗口的觸發機制之間的內在深層關系, 構建了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演進情景分析的技術路徑圖結構框架, 實證分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時滯, 研究了全球創新鏈視角的跨國并購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效應; 解析了創新要素空間流動對區域創新績效影響的機理, 基于浙江省的實證分析了研發要素空間聯系及其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