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展示的是年度中國縣級政府績效評價結果。本報告主要分為總報告、指數分析篇、典型案例篇三部分。總報告闡述了縣級政府績效的評價背景、評價指數文獻綜述、評價目的、評價原則、評價特色,系統呈現了縣級政府績效評價方案,并對評價結果進行了總體分析、省份分析和區域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縣級政府績效的對策建議。指數分析篇進一步對縣級政府的發展成效、社會治理、政府能力等三個維度的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各維度績效的對策建議。典型案例篇圍繞縣級政府績效以及發展成效、社會治理與政府能力等方面
社與會構成了中國社會的基礎單位。社、會并非上層規定下的行政機構,而是產生于民間的自發組織。作為一種非公組織的會社團體,顯然代表了民間力量的崛起。結社或結會與年節、同鄉、宗族,共同構成傳統中國人情交往重要的四個聯結紐帶。全書由“緒論”開篇,下分5章,書末為“余論”,系作者積10年功力的結晶。作者在詳盡占有史料的基礎上,經過認真的排比、歸類及分析,將中國傳統社會析為以下四種類型:如第一章的“政治型會社”,第二章的“經濟型會社”,第三章的“軍事型會社”和第四章的“文化生活型會杜”。在這一框架
先民對自然節律的把握,其源起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通過對《夏小正》《詩經·七月》《逸周書》《管子》《呂氏春秋》十二紀,以及各種出土材料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自先秦開始,民眾對月令經驗的總結和積累日益深厚,官府以時序政的模式不斷成熟,知識精英也從不同層面推動月令文化品質的提升。這為《月令》被采擇編入《禮記》,實現由諸子百家言向經學的躍升奠定了基礎。漢代倡行以經治國,在行政改良、法制損益、禮制改革等方面,不斷援引《禮記·月令》,從而將天子施政的立意,從樸素的因
本書收錄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祝總斌教授關于中國古代政權與學術的論著十余篇, 從皇權、宰相、吏胥、取士四個角度, 選取《略論中國封建政權的運行機制》《試論我國封建君主專制權力發展的總趨勢--附論古代的人治與法治》《正確認識和評價八股文取士制度》《〈四書〉傳播、流行的社會、歷史背景》等, 論述中國古代政權與學術的一些特點, 對中國古代的最高權力、國家治理、官吏來源等重要問題, 分層次地進行了探索; 另外收錄作者關于《史記》的文章四篇, 尤其是對《史記》的“崇儒”與“頌漢”問題,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為避免將政治史簡化為政治斗爭史,本書從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紛繁復雜的政治演變過程,進而試圖理解中國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質。首先,全書始終圍繞宋代“士大夫政治”這一大主題,說明其多層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實踐中逐漸異化的過程,而前人多所強調的黨爭、腐敗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這一異化的副產品。其次,本書從技術與觀念的層面,說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現的彈性與多元性,而非某種固定的趨勢,這也是為了跳出泛論君權強弱大小
人口老齡化和數智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兩大重要趨勢。針對新時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新形勢、新特點,發展智慧醫養模式已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新思路與新選擇,同時也催生出智慧醫養領域的相關研究,并在龐大的養老需求推動下成為近年來的熱點話題。然而,養老行業到底如何實現智慧醫養,對于很多從業人士來講還比較迷茫。本書歸納了戰略政策、前沿技術、理論探索、實踐應用等多重要素驅動下的智慧醫養發展情況,幫助廣大讀者掌握智慧醫養發展脈絡,以該領域代表性學者的研究為基礎,對當前智慧醫養領域的進展與今后的發展方向進行分析。本
本書在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界定、產生、趨勢、特點、影響等基本問題進行探討的基礎上,對老年人、養老服務、養老管理等基本問題進行了剖析,同時對智慧健康養老的相關概念、發展歷程、服務領域、功能定位、服務類型、研究狀況以及相關理論進行了重點探討,還介紹了物聯網、互聯網+、定位技術、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新興技術及其在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中的廣泛應用。在對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的基本概念、特征、變化趨勢以及我國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智慧健
本書結合司法行政戒毒系統教育矯正工作的職業特點和崗位需求,對教育矯正的基礎知識與實務操作進行了較為全面而系統的闡述。具體內容包括:教育矯正的概念界定;教育矯正的主要特征;教育矯正的基本原則;教育矯正的工作任務;教育矯正的機構設置;教育矯正的隊伍建設;教育矯正的工作流程;法律常識教育的教學目標;法律常識教育的教學內容;法律常識教育的教學方法等。
本書通過掃描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3D打印、移動互聯網、區塊鏈、量子科技和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從數字基建、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和數字生態多角度展現“數字中國”建設成就;深度探討了關系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芯片產業的發展以及我國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信息安全的現狀。全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展現出在數字化時代的背景下,如何以信息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本書探討了紀錄片與國家形象的內涵和邊界問題,中國電視紀錄片建構國家形象的歷史演變與功能、生成機制,以及中國電視紀錄片生態環境與國家形象建構的未來發展情況,并展開對策研究。本書認為,置身于全球化語境與新媒體語境下的電視紀錄片,潛流暗涌,挑戰與機遇并存,面對新的外部環境,只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積極應對挑戰,調整國家形象建構策略,中國的電視紀錄片才能不辱使命,更好地形塑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