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歷史維度和世界層面認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成就與經驗,既是當今中國人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應有的認知框架。 本書以系統性梳理、體系化提煉、闡釋性框架、思想性表達,從繪就人類發展史壯美畫卷、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深刻影響世界歷史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中國共產黨走在時代前列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六個方面,解讀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于從人類歷史維度和世界層面深刻體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貢獻和重大全球影響力,領悟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世
本書簡要梳理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百年歷程,并在史論結合中生動展現出我們黨如何從實施“結合”到創立“結合”理論、原則乃至最終提出“兩個結合”理論的恢弘歷史進程,從中展示出中國共產黨人作為認識主體、歷史主體、創新主體所達到的新高度,進而從百年“結合”中抽繹出可資借鑒的基本經驗與當代啟示。
本書以北京大學《馬藏》等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領域新發現和整理的文獻為基礎,深入研究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以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進程與影響,堅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依循文獻-傳播者-傳播機構-傳播過程的思路展開,對譯本特征、文本類型、譯者群體、傳播機構、話語建構、歷史影響等關鍵問題進行學理化、體系化的研究。
黨的二十大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本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運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創新理論和基本經驗,以及到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的奮斗目標、戰略部署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力求從多個維度對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進行全面闡釋。本書是廣大黨員干部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提高工
《國家現代化建設研究》致力于深刻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致力于深刻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探索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性和原創性理論、圍繞國家現代化發展展開學術研討,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視角,深入研究國家現代化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服務于國家現代化建設。
獻禮新中國成立75周年,描繪中國式現代化新圖景! 為什么說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如何理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各項工作中,如何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要讀懂新時代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中國之治與中國式現代化》由楊開峰教授領銜,中國人民大學17位在相關領域具有深厚學術積淀的學者合著,是中國式現代化領域的一部精品力作。本書聚焦國家治理與中國式現代化,從公共管理、政治學、經濟學等
本書以大歷史、長時段的學術眼光,比較系統地梳理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面對西力東漸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思想碰撞與文化沖突、融合的發展歷程,最終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并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和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通過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本書可讀性較強,不僅有利于讀者準確、系統地把握從近代中國探索現代化向中國式現代化歷史性轉變的邏輯理路,同時也有助于讀者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內涵與基本特征,進而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戰略目標下,本書對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的必要性、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的目標框架和支撐體系、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的運行過程等進行了系統梳理和論述,明確了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的核心內涵,提供了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的邏輯定位;從管理下移、服務下移、資源下移的構成要素呈現了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的運行實踐,通過應用質性研究方法,驗證管理下移、服務下移、資源下移的邏輯要素,結合國內生活治理重心下移的實踐經驗,針對性提出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的對策建議。試圖通過本書研究發掘我國基層治理的獨特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