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區塊鏈與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深刻塑造著當代社會,全球法正在發生范式意義的演變。法律和科技的關系經歷重大轉變。社會溝通的信息化、知識化與數據化,為法律的代碼化、算法化和學習化轉型提供了條件。全球數字寡頭在新型法律平臺重構并主導信息的生產與分配過程,商業、權力與技術形成復雜糾葛,進而帶來一系列潛在風險。在新的人工智能時代,中國必須調整法律戰略思維,在法律部門重構、群體利益平衡、全球規則主導三個層面加強規劃意識。本書在社會理論和全球法視野下重新審視數字革命與法律變遷的關系,從社會系統論、
《護理法律與倫理》采用引人深思的整體性策略,探索護理實踐中的關鍵法律與倫理問題。研究了護理實踐中的法律規定和倫理要求,并探討二者的一致性。 對護理的法律、倫理和專業維度進行概述,進而更深入地探討了關鍵問題。第四版對患者安全立法及有關文字內容進行了更新。
知識產權的正當性何在?這始終是知識產權法學的根本問題,尤其自20世紀中后期以降而日益呈現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狀況。莫杰思教授畢其數十年在知識產權領域教學研究之功,“十年磨一劍”撰成此書,為知識產權這一在當下最具生命力的財產權,提供了一套復雜而精致的正當性理論。從洛克、康德、休謨,到羅爾斯、諾齊克、沃爾德倫,這些哲學家的那些個性鮮明的學說,諸如勞動理論、個人自由論、正義論、私人財產論,都在本書中展開介紹與闡釋。其在哲學基礎上探討范圍之廣泛、闡發之細微,堪稱當前在知識產權理論研究之集大成者
本書提出并界定了“法律教育學”的概念, 指出法律教育學是以法律教育性質、法律教育目標、法律教育方式、法律教育內容、法律教育方法等為主要研究對象, 研究揭示法律教育活動的產生、發展及其一般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法律教育學具有必然性、客觀性、穩定性、動態性的特征。法律人才作為建設法治國家的第一資源, 與其攸關之法學教育已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設進程的重要標志。
本書結合國內外的司法判例,探究知識產權及重要法律法規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問題。
本書共五章,內容包括:現代民商法概述、民法原理與民事法律研究、商法原理及其立法探研、經濟法基本原理與實施、民商法學和經濟法相關法律制度研究。
本書結合平臺經濟崛起背景下的交易方式演變和社會治理變遷, 聚焦個人信用分的行為特征和功能機理而進行的系統性法律研究。全書在揭示個人信用分興起、應用和屬性的基礎上, 圍繞信用治理中的數據流通、算法應用、個人信息保護等多層面的價值協調這一核心問題, 著重探討了個人信用分的法治挑戰及其法律回應, 以此夯實信用治理理論基礎, 尋求信用治理規范的體系化與系統化, 最大限度地達成對現實的整體解釋與對未來的法治指引。
《生態環境損害救濟的程序建構》以生態環境損害屬于風險社會中的大規模損害事件的定性為認知起點,通過對我國生態環境法治建設的歷史進程、理論發展與創新、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建立發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層次、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程序以及相應的證明責任分配原則等不同角度,將我國生態環境損害救濟制度的現狀進行全景式的展示,并對其復雜成因以及背后的理念導向進行了詳細分析,也是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法領域所取得的穰穰成果的總結。 遵循實證研究和經濟分析的基本思路,實證研究是決定法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關
本書以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為研究對象, 基于公私合作與政府規制行政的相關原理理論, 對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帶來的理論挑戰和實踐挑戰予以回應, 內容上涵蓋了全球視野下公用事業公私合作發展歷史進程的追溯, 公用事業政府規制的公共利益保障之理論基礎, 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政府規制的工具, 規制主體、規制內容和規制程序, 私人主體在公用事業特許經營中的角色以及應承擔的公法義務, 政府規制缺位、越位、錯位時應承擔的公法責任等諸多重要的行政法議題。其中, 政府規制的理論基礎, 政府規制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的基本工
《反壟斷研究》旨在推動反壟斷理論與政策研究,加強產業經濟學(產業組織學)和反壟斷經濟學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改善反壟斷(競爭)立法與執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本輯為2022年第1輯,包含六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