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體系概念的基本特征是秩序和統一性。法秩序的價值一致性和內在統一性是法體系的基礎。近代法律史中出現的諸多體系概念,如形式邏輯體系、公理演繹體系、純粹概念體系、問題關聯體系、沖突裁判體系等都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從正義理念和平等律中可以推出,法體系是一般法律原則的價值論—目的論秩序。體系具有開放性,客觀體系因基礎評價的變遷而變遷,科學體系的開放性是科學認識非封閉性的必然結果。體系的動態性不同于體系的開放性。動態體系通過位階相同的、可相互替代的若干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法律效果,可在正義的一般化和個性
晚近大量的國家間投資協定涌現,對于東道國引入外商投資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和保護本國投資者在海外開展投資都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國際投資協定中的核心實體條款之一,國民待遇條款長期以來就極具爭議性。在最近的國際投資仲裁實踐中,國民待遇條款的內容以及具體適用方法正趨于明確。 本書意在以國家間投資協定的文本為基礎,以國際投資仲裁庭,尤其是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近年來的投資爭端案件為依據,分析國民待遇條款的解釋方法以及適用路徑,闡明其中的模糊性概念,總結仲裁庭在適用國民待遇條款中的路徑
馬克思與19世紀英國社會主義思潮是現代資本主義批判史上的兩大支柱,本書主要探討了兩者的關系。前者在其思想的起源、傳播和發展上與后者存在密切的聯系,其中既有揚棄,又有轉折中的反哺。科學社會主義誕生以后,馬克思與19世紀英國社會主義思潮的關系發生了重要轉折:馬克思從批判繼承以歐文主義、李嘉圖式社會主義和1848年前憲章派社會主義為主要內容的英國社會主義思潮逐漸轉變為對它的反哺,并直接促成了1848年后憲章派社會主義的短暫復興以及19世紀80年代英國社會主義崛起過程中“海德門式反哺”的出現和
本書為學術專著,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8BZZ101)研究成果。 書稿以“社區社會組織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測評”作為研究主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概念與內涵上進行研究切入,在文獻梳理分析的基礎上,對“社區社會組織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測評”的內涵特質作了四個方面的闡釋,立足“中國場景”、突出“理論自信”、唱響“中國話語”,凝練出五個方面的價值指引,著眼于研究內容的學科交叉性,吸納融合政治學的協同治理理論、公共管理學的新公共服務理論、工商管理學的全面質量管理理論
本專著聚焦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困境兒童服務活動,以南京市江寧區湯山“益樂家園”服務中心孵化與培育的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困境兒童服務項目為例,以無委托代理理論分析框架為依據,圍繞政府購買困境兒童服務的無委托代理關系、需求的表達與購買服務的提出、政府購買的目標與行動策略、承接社會組織的資源與行動策略等問題,通過參與困境兒童服務項目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探討我國當前“多元治理”格局下困境兒童保護工作的現狀與未來發展。希望通過本專著的研究為我國政府購買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工作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中國共產黨上海市浦東新區組織史資料》(1992年12月至2009年8月)》是浦東新區設立以來的第一部組織史資料。根據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關于編纂<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組織史資料(1987-2010>的通知》精神,堅持求實存真的原則,認真貫徹“廣征、核準、精編、嚴審”的編纂方針,全面反映浦東新區1992-2009年18年間地方黨組織、政權、政協、軍事、人民團體等系統和區管重點企業單位的組織機構沿革和領導人名錄。全書按照“系統分編、縱橫結合”的原則編排,采用文字敘述,
本書是一部研究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的學術專著。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通了科研成果的轉化通道,將原來由單位獨享職務科技成果專利權變革為發明人與單位共有專利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首先從法哲學、法經濟學、知識產權法體系解釋方面,論證了改革具有深刻的法理基礎;其次,從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四川的試點成效方面,論證了改革具有實踐的正當性;再次,通過介紹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等為促進國家財政資助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所實行的相關制度,為我國進一步完善改革制度
本書為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社會發展與社會風險控制研究中心2022年針對“社會治理創新”這一主題開展理論探討后形成的理論成果。本書展現出了研究中心圍繞“社會發展”“應急治理”“鄉村治理”以及“社會治理”四大研究板塊中的重點領域或重大問題的發展動態開展的對策性、前瞻性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力求通過圖書的出版發揮研究中心在“社會治理體系完善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領域的決策和政策咨詢作用,以對社會治理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總結推動社會治理創新,不斷提升社會治理乃至國家治理水平。本書主要針對于
《中國社會創新藍皮書(2023)》系統梳理中國社會創新發展進程,總結社會組織和商業組織在解決社會問題過程中的社會創新模式和經驗,推出優秀案例,為社會創新的研究者、實踐者、政策制定者提供相關有效信息和依據,從而推動中國社會創新的更好發展,為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更大力度的思想支持。
本書以數字治理為研究背景,試圖從不同視角對“電子參與及其創新”進行系統剖析,以期在中國語境下為“電子參與”概念、理論及模式的本土化發展做出貢獻。首先,在梳理我國中央及地方層面數字治理政策及改革實踐的基礎上,對中國數字改革中的公民參與現狀進行剖析。其次,通過對“公民參與”進行政治及哲學層面的探究,重新界定“電子參與”的概念,對相關要素的互動關系進行了深層把握。繼而,從系統、流程、模式、評估幾大層面深刻闡釋了數字治理時代電子參與的創新因素及創新路徑。最后,研究指向城市數字治理中電子參與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