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論壇(2023)文集,匯集全國社科院系統專家學者的學術論文74篇。文集全面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研究新時代新征程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分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和偉大復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與全面從嚴治黨”三個專題。
《關于新時代社會治理的理論與實踐》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委托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研究”的部分成果,這部文集對新時代社會治理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和深度研究與闡發,產生了多視角、多領域成果,具有鮮明的獨創性與前瞻性。其中,《習近平社會治理重要論述的主要依據、基本內容和重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治理的新進展》、《堅定不移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新中國成立70年社會治理現代化歷程、進展與啟示》等成果都得到了多位領導的批示。
本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出以來、黨的十八大之后,一部全面、系統、完整地體現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巨著,是傾心打造興國之魂的精品力作。作品以嚴謹的邏輯力量和科學的框架結構深刻地論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時代背景和深遠意義,科學、準確地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以全新的視角和新穎鮮活的思想,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其引領社會思潮的豐富內涵。本書不僅吸收了我們黨以往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研究成果的精神營養,同時,堅持
本書是一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系統研究新質生產力的學術著作。本書從生產力要素的躍升和發展新動能兩個方面把握新科技和產業革命背景下產生的新質生產力。根據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和要求闡述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作用。研究新科技產生的科技生產力、新能源產生的綠色生產力、數字經濟產生的數字生產力、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本書根據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和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要求,分別闡述了適應和促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涉及創新機制、金融支持、人才支撐等方面。本書
本書探討了中國古代官僚管理體制的構成、運行及發展狀態,著重通過起源與形成、管理機構與部門、官吏選拔與任用、考核與監察、等級與待遇等方面,分析揭示其間規律、特色與問題。全書注重凸顯制度動態,深入總結其效能得失,為一部系統簡明而富于特色的中國古代官僚管理制度通史。新一版在結構、內容和觀點上多有修訂,提高了全書的學術性和可讀性。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挖掘整理,本書發現了大量的、有深度的思想素材。基于這樣的前提,本書試圖探索一種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管理思想體系,并將其作為本書的闡釋目標。研究發現,儒家的管理思想以“與民同樂”為目的、以“正名復禮”為方法、以“仁心仁政”為原則、以“有恥且格”為標準;法家的管理思想以“王霸天下”為目的、以“以法治國”為方法、以“抱法處勢”為原則、以“令行禁止”為標準;墨家的管理思想以“興利除害”為目的、以“以利導民”為方法、以“兼愛相利”為原則、以“互惠互利”為標準;道家的管理思想以“
本書作者從社會、經濟、學術、藝術等各個層面介紹分析了以上海中產為代表的中國中產的生活狀態,并且以大量的數據分析和調查為切入點,理性看待中國崛起與發展,聚焦“中產”這一中國社會力量,并置于當今中美關系的大背景以及全球化新局勢中來理解這一討論。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十一個章節。第一部分提出貫穿全書的重要主題:興起和發展中的中國中產對未來中國發展路徑的影響。第二部分將中國中產的崛起這一問題置于全球背景中討論,并對中產的定義、特點、作用作了學術史回顧。第三部分具體介紹了上海的文化特色、經濟發展與歷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反映香港回歸這一歷史性事件背后新聞宣傳工作的回憶錄。書中著重以香港回歸標志性事件——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新聞安排談判為主軸,從親歷者的視角,完整回顧了中英雙方的談判歷程,中方與港府、特區政府的磋商過程,以及談判后如何組織實施、落實保障等內容。 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吸引了全球近800家媒體、8000多名記者前來報道。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專門設立了關于新聞安排的工作組,就媒體邀請、采訪安排、重要現場組織以及新聞廣播中心搭建和運行等事項展開了談判。作為中方首席新聞聯絡官,郭衛民親自參與起草談判
本書圍繞著政府購買服務的流程環節和關鍵影響因素展開研究,主要觀點有以下幾個方面:1.政府購買服務需要更加強調過程管理能力。2.基于“提供-生產”理論視角,我們可以把購買服務過程管理劃分為需求分析、 采購決策、項目實施督導和結項評價四個階段。3.購買服務的需求管理應推動決策者和生產者主導的需求管理模式向終端需求者主導的管理模式轉變,將購買決策落實到最小的集體消費單位上。4.購買服務過程管理中的政社合作模式促進了專業力量、社會力量及行政權力的 有效互動銜接。5.通過向終端消費者發放憑單的方
從2011年,各省市以"群眾路線"思想為指導,紛紛采取了形式多樣的群眾路線活動或工程來解決各地區面臨的社會問題,有"三問三解"、"連心工程"、"聯村聯戶"、"三同"活動等工程。隨后,中央政府明確提出地方干部需要更深入地接近人民群眾,同時也提到群眾路線是地方干部主要的政策工具,能幫助地方干部了解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及公共服務的需求和滿意情況。那么群眾路線是否能夠有效地促進公共服務供求信息的傳導,是否能達到其目標--農民了解、滿意和需要干部供給的公共服務?這一問題引起學者和政府工作者廣泛關注。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