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以來,發端于海外的中國研究已從社會科學的邊緣走向這一知識體系的中心,由西方學人獨步的學術論域成為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全球學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時也成了世界學術界了解中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窗口。
《中國研究》意在推動中國研究領域的經驗積累和知識增進,更在于使日益成為顯學的中國研究領域能夠聽到中國的聲音。
思想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是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生命線。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職能,思想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思想教育工作也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本書以“思想教育探索與實踐”為選題,以思想教育理論為切入,重點探討思想教育目標與內容創新、思想教育多樣化與創新探索、思想教育現代化與網絡教育創新以及思想教育生活化及其實踐等相關內容。為廣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及一線教師提供參考與借鑒,為推動思想教育學科發展和思想工作創新提供思路與啟發。
本書首先分析“互聯網+政務服務”公眾采納理論,提出面向公眾需求整合“互聯網+政務服務”信息資源,根據政務服務主題、用戶對象、政務業務流程、信息服務邏輯層進行信息資源整合,有利于提高“互聯網+政務服務”信息資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公眾采納意向;其次,針對“互聯網+”復雜環境對公眾采納行為的影響,從感知信任、外部環境、用戶滿意度等多維角度分析用戶采納行為的影響因素,以及不同階段公眾采納的心理特點,構建基于過程的多維度“互聯網+政務服務”公眾采納框架,對“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建設和完善具有指導作用;再次,在
本書是國內外學界在企業非公益性捐贈問題研究中領先的專著,作者通過梳理滬市主板上市公司年報慈善數據,發現企業非公益性捐贈已成為中國企業慈善捐贈主體。本書從企業慈善動機判斷入手,明確企業非公益性捐贈性質和激勵缺失,探索政策激勵工具從企業公益性捐贈植入企業非公益性捐贈的可行性、適用性和有效性。終,構建中國企業非公益性捐贈激勵機制,基于共同富裕理念歸納第三次分配視角下企業非公益性捐贈模式并提出激勵對策。
為了集中系統呈現國外專家學者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觀點,推動開展對比研究,同時推進國際社會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中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策劃,馬研院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部具體協調溝通,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工程提供出版資助,組織國外專家學者撰寫國外人士看新時代系列小叢書。本書是此系列第一本。
賈尼尼以其歐洲左翼學者的視野,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
本書是中國社科院委托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的課題, 以前蘇東地區黨和國家領導人看中國新時代這個嶄新的視角, 來講述中國新時代自身的發展和國際影響力。本書結合國際、國內歷史和現狀, 以綜論和訪談的形式展示了前蘇東地區黨和國家領導人如何看中國新時代, 回顧了這些國家的歷史和與中國的友好關系發展歷程, 對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 對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現實及前途命運進行了深入觀察和思考。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年, 東歐劇變已然30年。前蘇東地區領導人在反思蘇東劇變時,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本書是一部關于清代“廳制”問題的再研究。廳制是清代所獨有的一種行政區劃形式,它的設立體現著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轉型。本書有兩個側重:一是對清代廳制的起源與演變過程進行了細致的制度史研究,特別是對于學界研究比較薄弱的明清之際廳的起源過程進行了深入探討,著重加強對海峽兩岸一手檔案的發掘和利用;二是結合區域社會史、法律史的研究手段,將廳的地方表現形態,結合典型案例進行了細致分析,力爭將制度演進全貌與區域社會個案有機結合,展現廳制如何與清代地域社會歷史進程相協調,并進而體現清代地方治理“因俗而治
本書以跨區域應急決策為研究對象,關注真實跨區域應急場景中常展現的異質性、多維性、多主體和動態性等復雜特征,介紹面向重大突發事件的各種復雜情境下跨區域應急決策理論與方法。全書內容分為四個專題部分:部分聚焦異質性,重點研究地區異質、決策者和受災者行為異質對跨區域應急決策的影響;第二部分聚焦多維性,從救援效率、公平和優先等多維決策以及多維應急物流服務等角度開展研究;第三部分聚焦多主體,重點分析跨區域應急決策中供應企業與各級政府之間的博弈關系;第四部分聚焦動態性,在跨區域應急體系自身所具復雜動力學
本書從跨省流動人口特征的分析入手,較為深入地研究了人口流出對流出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三留守問題”、流動人口返鄉創業問題、流動人口的住房問題等,進而提出要建立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區域協調機制,以解決流動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