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合考古出土動物、植物和其他相關遺存,運用骨骼碳、氮、硫穩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對拓跋鮮卑—北魏先民的食物結構和生計方式進行了系統研究,并對其生計方式的變遷軌跡及其動因進行了深入分析。此外,通過對比北方地區諸如漢民族、匈奴、慕容/扶余、大月氏等人群的穩定同位素數據,對漢至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先民的生計方式進行了梳理。本書基于生計方式研究,揭示了古代北方人群的互動與交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提供了穩定同位素分析視角。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黨的十九大以來的五年,黨中央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中,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要實現政府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必須注重發揮行政人員的主體性作用,塑造積極行政人格。本書立足政府治理現代化建設需要,梳理中國社會演進中關于行政人格的理想和現實,結合已有研究提出積極行政人格的概念;調查研究當前積極行政人格的生發現狀及群體差異,深入剖析積極行政人格生發的個性基礎、生發過程,并提出培育積極行政人格的路徑。
地球危機下,政治朝向何方,眾生回歸何處?近五十年來,全球似乎進入了大倒退時代:一面是難民潮、民粹崛起、貧富不平等加劇等政治經濟危機,另一面是氣候惡化、病毒入侵、生態巨變等人類生存危機。人們試圖在越來越不宜居的地球找尋安身立命之所,在早已失去共同愿景的迷惘中探求方向所在。在本書中,當代西方思想巨匠、科學社會學領軍人物、法國著名學者布魯諾拉圖爾濃縮行動者網絡、重置現代性、蓋亞學說等畢生理論精華,在今日世界經歷的不同事件(氣候變遷、去管制化、移民、不平等現象暴增等)之間建立起了關聯,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簡稱“黨代會”。歷次黨代會,都研究了重大而緊迫的問題,在黨的發展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制定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三大推動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七大制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綱領;八大確定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黨的綱領、路線和方針;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歷次黨代會,更是在黨的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篇章…… 本書依據大量文獻資料,全方位梳理了黨的一大至二十大的歷史,擷取其中的“第一”,并作生動闡釋,以期達到既嚴謹
本書試圖從英美傳統保守主義自身脈絡出發,揭示兩百多年來其自身范式演化的過程。從伯克開始,英美傳統保守主義始終相信傳統對現實的指導意義,圖在不斷變動的歷史中尋找平衡傳統和現在的方式。當代英美傳統保守主義的復興是對過去數十年新自由主義全球秩序反抗的結果。但這種復興能否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保持生命力將是它在下個時代的關鍵課題。
民粹主義是遍及全球的政治現象。與其他地區相比,拉丁美洲的民粹主義運動聲勢更大、更加頻發,拉美地區似乎培育了更加適合民粹主義生長的土壤,其根源何在?拉丁美洲的民粹主義有何獨特性?民粹主義對拉美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民粹主義是推動還是削弱了拉美的民主制度?搞清這些問題,既有助于理解20世紀以來拉美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也可以豐富學術界對民粹主義的研究。本書探討了拉丁美洲民粹主義發展的三次高潮,即20世紀初到60年代以巴西和厄瓜多爾為代表的經典民粹主義、90年代以秘魯和阿根廷為代表的右翼民粹主
歐洲是民粹主義的故鄉,也曾經飽受民粹主義肆虐的傷害。進入21世紀,“新民粹主義”(Neo-Populism)在歐洲許多國家卷土重來,形形色色的民粹主義政黨不斷涌現,政治影響力不斷擴大,甚至取代傳統主流政黨,左右國家政局。民粹主義思潮和政黨的勃興反映了歐洲所面臨的后現代社會發展困境,也預示著民粹主義將成為全球政治發展的主流趨。民粹主義不會曇花一現,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將成為影響和改變全球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
本書主要是對南京市玄武區在1978年至2012年的三十四年時間里,在中共玄武區委的帶領下,從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會精神、改革開放起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前的這一階段,玄武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發展,以及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的歷史,按照歷史學的規律、歷史學的要求,進行了完整、客觀的描述、記錄。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進一步深化對大別山精神、新四軍精神、淮海戰役精神、渡江精神等八種涉及安徽地域的革命精神的基本要旨和時代價值研究,講好新時代安徽革命故事,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編了《安徽黨史上的革命精神》一書。本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三個歷史決議為遵循,吸收借鑒了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別對這八種精神的形成背景、核心要義和時代價值進行了學
本書收錄的19篇論文來自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新華社社長傅華及17位國內外智庫專家在紅廳論壇上的主旨發言。論文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重點聚焦“關鍵在黨”“中國式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個議題展開討論,對國內外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具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