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川時雄是近代日本知名的漢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前在北京生活了近三十年,1920年代初在北大做旁聽生,認識了蔡元培、陳獨秀、章太炎等中國學者,聽過李大釗、胡適、黃節、魯迅等教授的課程。橋川生前重要的事跡是主持編纂目錄學著作《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本書收錄的各篇,來自一個日本人眼中民國學術界的方方面面。亦舊亦新的時代,思潮、主義、學派,各擅勝場,這些觸動作者心緒的率直寫照,既來自發生現場的觀察,也包含作者個人的學術趣味與志向,不失為研究民國時期學術史的一批珍貴資料。
《門閥時代: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與制度》為著名歷史學家祝總斌教授的學術論文集,收錄魏晉南北朝史方面的重要論著十余篇,論題集中于門閥政治的緣起、發展、特征以及魏晉南北朝時代在政治制度上的獨特現象。書中對東晉后期高級士族之沒落及桓玄代晉之性質的分析,對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的考辨,對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晉律之特點的闡發,對晉律儒家化傾向的論述等,既有宏觀上的分析,又有微觀上的考證,篇篇都包含著獨到見解。外編所附《我與中國古代史》,講述自己如何走上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之路,對青年學子有重要的啟發
本書通過對課程思政的調研,分析個體心理學對課程思政實踐運用的啟示,并列舉語文課“思政元素”運用的實踐案例。內容包括:課程思政的實踐價值及溯源、個體心理學與課程思政、思政元素選擇心理學指引、教育方式的心理學指引等。
本書由上海大學教授張丹華等著。2023年10月是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上海大學前校長錢偉長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日,2023年10月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上海大學前校長錢偉長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日。錢老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奮斗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他的愛國奉獻、先憂后樂的人生境界已經成為上大學子引以為豪并不斷瞻仰的豐碑,已經成為上海大學精神的象征。他的才華與智慧以及在實踐中發展形成的錢偉長教育思想,不僅是上海大學的寶貴財富,也是上海乃至全國人民
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是一項政策性極強的民生事業。黨和政府作為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的主體,其災害救助思想、災害救助體制等直接影響災害救助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災害救助工作,在災害救助思想理論、體制機制建設方面日臻完善,最大程度地保護了災區群眾的生命安全,實現了中國災害救助史上最偉大的變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抗災救災中發揮了突擊力量的作用,中國共產黨的黨員干部、基層組織、廣大黨員則起到了領導核心﹑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
智慧應急是新技術條件下風險社會治理的新一輪進化。雖然當前智慧應急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在數據賦能下已然展現出巨大潛能。那么,數據如何賦能智慧應急?如何催生智慧應急信息產品?如何支撐智慧應急決策?為回答這些問題,本書對我國典型城市應急管理實踐展開調研,梳理數據賦能智慧應急的重要進展、具體實現路徑以及所需解決的問題,厘清數據賦能智慧應急的相關思維、方法和體系,以期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尋找進一步推進我國數據賦能智慧應急的策略方向。
本書結合新時代我國數字政府發展趨勢,聚焦數字化政務新媒體應用中的倫理問題熱點,通過分析政務微博環境下的行政倫理問題及其本質規律,對相關問題的倫理規約和制度設計進行了系統探察,并提出了“微博行政倫理規約”這一新概念和制度化建議。本書的內容特色在于通過觀照數字科技與社會、新媒介與倫理問題的形成機理、尋求數字時代信息流動過程中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統一的路徑。著述兼顧現有倫理規范并倡導積極開放的倫理觀,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學界長期以來對數字媒介倫理基本問題的討論而走向制度實踐創新路徑,旨在助力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法治指數研究中心、法學研究所法治指數創新工程項目組長期關注政務公開的制度設計、實踐運行與實效發揮。2022年,圍繞民主科學決策、優化營商環境、規范政府管理、加強民生保障、平臺機制建設等方面,對48家國務院部門、31家省級政府、49家較大的市政府、120家縣(市、區)政府開展第三方評估。評估結果顯示,2022年各級政府政務公開水平進一步提高,公開工作進步明顯。各級政府繼續推進民主科學決策信息公開,重視利用政務公開助推優化營商環境、規范政府管理、加強民生保障,政務公開平臺
本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跨域合作治理中府際關系的理論構建,運用制度性集體行動框架和交易成本理論,構建了一個跨域合作治理機制選擇的理論分析框架,以此來分析制約政府縱向協作和橫向協作之間關系的影響因素。二是對我國跨域合作治理中的府際關系進行分析,指出了我國當前跨域合作治理機制的特征及趨勢,從三個層面對我國跨域合作治理機制中的府際關系進行剖析,提出了縱向嵌入式機制的概念,并結合我國府際關系的特征,構建了縱向嵌入式治理機制選擇的分析框架。三是從城市群治理、流域生態補償、流域水資源綜合治理、區
中國的現代國家建構植根于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既遵循了現代國家形態演進的一般規律,又具有中國式的特征。本書從理論、社會、行政、財政、政黨、法治、民族、歷史以及比較等視角探尋“中國式國家建構”的理論內涵和實踐特征;從歷史進程和現實特征等方面探討中國式國家建構的基礎理論;從經典理論、傳統社會形態、現代社會的成長三個方面探討中國式國家建構的社會路徑;從西歐經驗和理論、中國傳統行政體制、現代行政體制及其運行等方面探討行政體制建設與中國式國家建構的關系;從文獻與理論、財稅體制及能力等方面探討財政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