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什么?人類如何在不同歷史階段利用不同的手段,將底層的信任與關系變為信用?隨著電子、通信和數字技術發展,結合當下熱門的Fintech技術,人類會再次組織起什么樣的超大規模信用網絡?除了基因,數字信用為什么會是人之為人的證明?在騙子和大數據滿天飛的時代,為什么數據的歸屬比財產權更為重要。當你想通了這一切,讓我們漫游智慧金融時代,感受數字信用社會的生存法則。
適讀人群 :傳統金融從業者、傳統IT從業者、互聯網金融及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人員、數據隱私與歸屬等問題法律研究人員和其他對該領域感興趣的人員。
幾千年來,技術變了,信用卻沒變……
當傳統信用與征信遇見數字黑科技……
洞悉信息世界的另一個你……
歷史、系統、哲學地思考智能時代的信用體系,洞見未來的金融,發現數據的金融屬性……
我們的社會正處在從貨幣交易向信用交換的切換期,并經歷著從信任小圈子到信用大網絡的變革,如何駕馭趨勢、順應大潮?
而由海量的各類信息產生的數據隱私、數據歸屬等問題均處于目前法律的灰色范圍,迅猛的技術發展與嚴謹的立法過程將成為未來領域的主要矛盾。如何平衡這些矛盾?
在即將到來的信融時代,我們該如何提前準備好我們的生活方式?
翻開本書,讓我們一起讀懂過去,看清未來。
前 言
想必每個人都有過被車船店腳牙坑害的經歷,同樣,在生活中總能看到沒有井蓋的井口、隨意損壞的共享單車等,皺皺眉頭卻無可奈何。只因為缺少統一的信用體系,有些人即使做壞事也絲毫不會對其有任何影響。
生活中缺少統一的信用體系,為了避免風險,建立信任的方式只能是先不信任對方,通過檢查、收押金等手段建立短暫的信任。2016年,北京地鐵客流量30億人次,為了保證所有乘車人的安全,所有人都必須接受安檢。假設每人每次的安檢時間為10秒,每年所有乘客安檢累計浪費掉的時間相當于952年,這還不包括龐大的安檢隊伍付出的時間。
整個社會為信任二字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代價。中華曾經有著重言諾行的良好傳統,借助對文化與道德的約束,以及家族、村落和熟人網絡的連接,讓人們主觀上鄙視失信,客觀上,失信會讓自己和家族在整個圈子中蒙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加速流動,不誠信的事情處處發生。傳統的信任機制缺乏對陌生人和公共財產的約束,割裂的信用體系與簡單和粗放的管理手段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如果做壞事還不用負責,那么不講信用、害人利己的現象的發生就是必然的。
這個時代需要新的信用文明,需要用更加高效和快捷的方式建立符合這個時代特點的信任機制。過去的信用很像一個人的檔案,大多來源于人們主動的、有目的的系列記憶或記錄。這些信息通過口口相傳多人評價權威認可等手段,可變為有效用的證明。金融體系將這些手段規范成征信這項業務,通過對體系完整、標準統一的信息進行科學的推算,為個人或組織的金融信用評估出量化的結果,使金融體系依托信用,行之有效地運轉。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迅速發展,人與人再次形成了更大規模的連接網絡,重新構建的信用體系的約束與邊界漸漸成型。每人在網上都留下了大量數據,借助計算機算法,便可以得出一個類似金融信用的結果。區別于傳統紙質文件類的證明與檔案,這些信息更多的是人們無意識的、被動地留在網上。這些數據更加客觀,而且信息量極大,多以分散的形式存儲在網絡上的不同角落。
借助計算機算法和人工智能技術,讓這些數據轉化為標準化的信息,再變為有通用效用的證明,成為提升人們交往及經濟活動效率的新式信用。雖然這些數據可能存儲在全球不同的角落,但是由這些數據推斷出的個人信用,隨著時代發展,會如同我們的身高、相貌、行為,時時與人緊密結合在一起。區別于通過傳統征信方式獲得的信用,本書將當下以廣泛數據構建的信用稱作數字信用。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Fintech(金融科技),虎符、銅錢、銀票、紙鈔、養兒防老、隨份子等都曾是過去的Fintech。當前,高速的互聯網、微電子技術、傳感器技術、超級計算、大型存儲技術、數字加密、分布式網絡等底層科學技術通過不同的組合,形成了當前熱門的智能終端、大數據、云計算、數據貨幣與合約、生物認證等數字工具,這些技術的二次重構又將促進數字信用、數字貨幣、數字認證的發展。
數字技術必然推動金融與資產向全數字化轉變,這也將為人工智能與自動處理技術提供極其廣闊的空間。未來的銀行、投資、司法、中介等各個行業都將依此進行重新定位,他們的核心業務也將向上游或下游轉移,而將交易、分析等環節交給計算機來處理,社會將迎來下一個顛覆式的革命。
1996年,多利羊的誕生讓人們認識了克隆技術。有些人認為這動搖了人存在的根基,也不斷質疑和想象克隆出的自己與真實自己的差別。數字信用或許可以幫助解答這個問題,真實的自我不僅是基因上的我,更是過往行為和經歷的我。如果此刻克隆出一個我,那克隆的我和我的區別是:他并沒有購買過某件東西,沒有到過某個地方,沒有支付過某筆款項,不知道某張銀行卡的密碼,也沒有與某個朋友進行過某次交談。只有真實的我擁有過去獨特的經歷,代表這些信息而存儲下來的數據也僅與我的記憶、意識、理念相聯系。這些數據決定了我下一刻可能的行為。我是我不僅僅因為我是基因的我,還包括經歷的我,數字信用是經歷的我存在的充分必要條件。如何保護好經歷的我,在書中也進行了討論與展望。
最近降維打擊的概念十分流行。此概念最初源于科幻小說《三體》中一種星際間的打擊方式。引申這種思路,在互聯網與智能時代,本書中所提到的消息、資訊甚至是知識等層次的信息,都可能被降維到數據和算法這個層次,通過自動化或智能方式進行處理,而不必使用傳統的層次遞進式方法處理與加工。
與此同時,從金融角度看,錢將升維成為信用。幾千年來,在錢的概念產生后,就束縛了很多人。不管是葛朗臺還是你的某位朋友,都可能被錢這個虛擬的想象符號拖累了人生真正的意義。隨著智能化的發展,即將取代錢而成為主角的信用,可能會顛覆貨幣時代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隨著信用概念慢慢走向人類舞臺中央的時候,必然會鞏固和重塑金融概念的真諦。
除了這些遙遠的概念,借助數字信用,未來社會人與人建立信任的成本大大降低,溝通交往效率會得到提升,幸福感會增強。同時,也是人與組織建立信任的方式,成為下一階段提升經營效率和帶動經濟增長的一種思維。當今的市場和經營思路,更多的是用防小人的經營管理辦法,為了避免部分客戶鉆空子,耗費了大量資源和精力,而疏于對大多數值得信任的人的認可。通過利用好用戶的各類數據,以智能征信的方式,將用戶數字信用檔案與自家公司的服務產生連接,讓目標客戶進入服務的白名單,減少審核、檢查、押金等環節浪費的時間和資源。
本書從構思到出版,用了3年多時間。在寫作過程中,我就見證了很多想法變為現實。數字信用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當初的設想,有些理念構思在寫作時還是科技構想,等讀者讀到時,就已成為現實。當前社會創業者和工程師踐行創新理念的速度,已快過人們探討這些理念的速度。
從內容上可以將本書分為四部分:一、信用是什么,即第一篇;二、信用從哪里來,以及信用的數字化與智能化處理方式,包括第二篇、第三篇、第五篇;三、數據時代信用面臨的問題、可能的解決方案,即第四篇;四、信用將引導我們向何處去,即第六篇。本書整體沿用了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思路。謹希望本書內容能夠給讀者帶來啟發。不足之處,也懇請指正。
滕 達
寫于2017年9月1日凌晨
滕達:曾就讀于清華大學與北京交通大學。在通信、電子、計算機、經濟、金融等領域進行過學習。曾在通信系統、智能終端、定位導航接收機等方面課題進行過工作和研究,是科技、經濟、金融、生物、技術哲學、長跑方面的發燒友。目前在某大型央企從事智能信息的市場策略研究工作。
目 錄
第一篇 信用:從遠古一路走來
第1章 從古老的信用到現代金融3
1.1 從人情到借貸3
1.2 信用創造:從神權到君權4
1.3 信用的背書:抵押5
1.4 從信用借貸到現代金融的誕生6
1.5 豐富的信用產品7
第2章 信用與支付革命9
2.1 無限信用的權杖9
2.2 支票:隨心所欲的錢包10
2.3 銀行卡大爆發12
2.4 銀行卡的小伙伴:POS機13
第3章 生產信用的車間15
3.1 信用審批的流水線15
3.2 房貸:福利式授信16
3.3 面向線上的虛擬信用卡17
3.4 電子化信用審批向審批算法的進化17
第4章 美國式信用社會20
4.1 美國三大征信局20
4.2 FICO評分方法22
4.3 環環相扣的信用鏈條23
4.4 古老又年輕的美式征信24
第5章 P2P:去中介化的信貸26
5.1 P2P的誕生與人人貸的翻譯26
5.2 個性化利率與高效放款28
5.3 P2P貸款與金融監管29
5.4 瘋狂的P2P30
5.5 共贏理念與征信技術31
第6章 信用:點滴之處,乾坤之間33
6.1 割裂的信用網絡33
6.2 芝麻信用問世34
6.3 大信用網絡的背書35
6.4 信用不大器,細節定成敗35
6.5 To be or not to be37
6.6 我們的征信之路39
第7章 大幕開啟:從電子化征信到數字信用社會41
7.1 征信大幕開啟41
7.2 八張牌照八仙過海42
7.3 征信數據共享合縱連橫的刺猬們的取暖43
7.4 信用網絡建設:慎重的決策44
7.5 數字信用社會降臨45
第二篇 從個人數據到數字信用
第8章 時空位置與個人身份49
8.1 蘋果手機中招49
8.2 位置信息決定信用卡額度和保險費率50
8.3 前互聯網時代的位置數據51
8.4 GPS:由冷戰帶來的位置變革52
8.5 互聯網時代的位置數據53
8.6 通過大量位置信息推論人群身份54
8.7 亟待加密的位置數據55
8.8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56
第9章 變換的位置:個人出行數據與信用58
9.1 從遠方到內心深處58
9.2 常旅客計劃59
9.3 延伸的常旅客計劃61
9.4 從出行數據到數字信用62
9.5 旅行與性格64
9.6 信用采集:萬里之外無差別65
第10章 流水與賬單:過往的金融實力67
10.1 銀行流水:金融數據檔案67
10.2 信用卡賬單68
10.3 從賬單分析到授信69
10.4 電子賬單時代70
10.5 從O2O到線下移動支付72
10.6 由電子賬單到消費金融72
第11章 圖譜中的數字信用75
11.1 網絡搜索與知識圖譜75
11.2 從知識圖譜到興趣圖譜77
11.3 解析個人圖譜數據80
11.4 興趣圖譜數據的智能解析82
11.5 從個人圖譜數據到數字信用83
11.6 受約束的傳統職業評級84
11.7 興趣圖譜的局限性85
第12章 瀏覽器:從上網行為到數字信用87
12.1 瀏覽器:通往互聯網之門87
12.2 Cookie:瀏覽器的腳印88
12.3 用戶行為與數字信用90
12.4 瀏覽器的移動化涅槃92
12.5 瀏覽器的另一條進化之旅95
12.6 HTML 5:智能化交互內容96
第13章 人-機-人交流衍生的數字信用99
13.1 從符號產生到互聯網言行99
13.2 輸入法的數據庫:可以量化的人類言行100
13.3 從輸入內容到個性化詞庫101
13.4 從輸入數據到數字信用102
13.5 從文字輸入到意識與心理105
13.6 文字輸入的局限性與富媒體化交流106
第14章 Web 2.0時代:從微博內容到數字信用108
14.1 有人氣的互聯網市井108
14.2 字里乾坤:從微博內容到國民情緒109
14.3 字里乾坤:從Twitter到個人職業111
14.4 從個人職業到數字信用112
14.5 內容分析:發現相近的內容114
14.6 基于內容建立的社交圈子115
14.7 從草根到大V:無冕的內容之王118
第15章 即時通信:可量化的人際關系數據120
15.1 地位崇高的群主120
15.2 發現社交位置121
15.3 社交位置的不確定論122
15.4 不可阻擋的社交位置計算124
第16章 政府數據:全體公民的信用背書126
16.1 透明的公民126
16.2 政府信用管理:從公章到數字化128
第三篇 蘊含在社交關系中的數字信用
第17章 尋找社交網絡中的燈塔133
17.1 保羅?埃爾德什:從圖論到社交網絡的數學家133
17.2 科學界的參考系135
17.3 不同的圈子,相同的規則136
17.4 社交網絡參考系137
第18章 世界真小:傳統熟人關系網絡的信用背書140
18.1 我們的關系原來這么近140
18.2 從人情關系到社會資本142
18.3 無中生有的信用143
18.4 可測算的封閉網絡143
18.5 熟人網絡下的信用體系144
18.6 社會資本的傳統測量方式145
第19章 從交通到交往:地球村2.0時代148
19.1 從鄉村到地球村148
19.2 地球村2.0時代149
19.3 分隔度塌陷與再部落化151
19.4 幾億人的村落生活152
第20章 量化社會地位:人際關系網絡的數字化155
20.1 位置的三層含義155
20.2 從社交網絡位置到數字信用156
20.3 社交網絡數據157
20.4 社交網絡位置的測算158
20.5 測量社交網絡位置:聯系與溝通159
20.6 測量社交網絡位置:網絡效應161
第21章 量化復雜性:靜態關系網絡與動態關系網絡163
21.1 從口口相傳到史志族譜163
21.2 從《三國志》中抽象社交網絡數據164
21.3 從歷史記錄到電話本、通信記錄169
21.4 電話黃頁是社交網絡的中心嗎170
21.5 運營商與社交軟件工具172
第四篇 復雜的隱私監管與數據所有權
第22章 無意智的手機:透露你信息的自己人177
22.1 離不開的手機177
22.2 身旁的幽靈178
22.3 密不透風的監控與隱私竊取180
22.4 隱私數據的救兵181
22.5 秀隱私182
第23章 我眼前的世界:你有權知道嗎184
23.1 隱私是什么184
23.2 隱私的分類分級186
23.3 隱私權與社交圈187
23.4 隱私連接即密鑰188
第24章 數據歸屬191
24.1 數據的靈魂191
24.2 數字財產192
24.3 可使用可傳播194
24.4 聚沙成塔:數據的連接權195
24.5 數據戰爭197
第25章 實名制:數字信用的基石198
25.1 身份是一種約定198
25.2 歷史悠久的身份偽造與濫用199
25.3 無實名,不信用200
25.4 信用歸屬唯一性201
25.5 實名與加密202
25.6 加密與數據歸屬203
第26章 不斷加速的技術進步與永遠蹣跚的法律制約206
26.1 人肉搜索與言論自由206
26.2 披露隱私數據207
26.3 隱私的武器208
26.4 技術的韁繩與立法的碼農210
第27章 智能終端:不只是你的貼身秘書211
27.1 嵌入身份認證的手機211
27.2 手機:高科技的信物213
27.3 終極的智能手機214
第28章 信用有效期與加密強度216
28.1 變化中的人類216
28.2 數據的年輪:加密強度與征信有效期217
28.3 時間的本質220
第29章 數字信用:從約定開始的博弈222
29.1 舉重若輕的約定222
29.2 不斷細化的詐騙分工與法律博弈223
29.3 從危害影響到數字信用管理223
29.4 被割裂的互聯網與沒有終極真理的博弈224
第五篇 組織的信用評級
第30章 威力巨大的評級228
30.1 米其林餐廳與債券評級228
30.2 制造危機的評級229
30.3 評級的藝術231
30.4 評級服務的價值233
第31章 發現市場的引力235
31.1 信息牽引市場價值235
31.2 中小企業評級236
31.3 去中心化時代的企業征信238
31.4 區塊鏈與云征信239
31.5 管理者:改變企業信用的原動力240
31.6 老賴:企業家精神的B面241
第32章 組織評級:是否卓有成效243
32.1 從無序到有序的耗散結構243
32.2 耗散:公司的活力244
32.3 宗教與企業精神246
32.4 評級:從企業誕生到企業精神248
32.5 挖掘看不見摸不著的企業風氣249
第六篇 數字信用社會漫游
第33章 即將再次消失的鈔票255
33.1 為什么有錢就了不起255
33.2 千姿百態的貨幣256
33.3 紙鈔籌碼與信用的本質258
33.4 Fintech:約束信用的外力260
第34章 比特幣與區塊鏈263
34.1 人人認可的記賬系統263
34.2 新式的我欠你信物264
34.3 人人皆銀行266
34.4 記賬全靠算力267
34.5 區塊鏈實現數字契約268
34.6 主權貨幣下的電子貨幣體系270
第35章 免稅的信用遺產與返璞村落型社交271
35.1 孔子的千年信用271
35.2 信用不滅的遺產272
35.3 無法青史不留名273
35.4 需要納入統計的信用275
35.5 我欠你的欠條貨幣與社會化信用體系276
35.6 客觀的數字信用277
第36章 數字信用社會構想279
36.1 線上的權利279
36.2 兩個空間的權利281
36.3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282
36.4 我是我與你是你283
36.5 終將智慧的網絡與設備284
后記286
參考文獻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