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精選自作者歷年來撰寫的關于各個階段教育的文章,分成春夏秋冬四個板塊,應了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把四種學校比作一年四季的思想。
春討論了學前教育的問題,涉及學前教育的本質以及立法保障的重要性。夏是對學校教育的深入分析,一些文章試圖從終身教育的視角去解析學校教育中出現的問題與現象。而如何建構更有利于學生健康健全發展與成長的良好教育生態,是當下需要解決的重要命題。秋象征著成熟與收獲,這部分的內容系統性地思考了走出校門以后成年人的發展與職業生涯教育問題,同時也從
即使生活再平穩有序,我們的社會也從未停止變遷。各種各樣的變化持續發生著,尤其在這個媒介技術與人類生活方式深度融合的時代。社會的變遷、媒介技術和人的行動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共同支撐起一個重要的問題:社會是如何在人的行動中被生成的?
由此,我們進一步追問:人的行動何以可能?媒介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看似宏大抽象的問題在本書中被分解為多個具體的研究問題。本書從交往理論、話語理論和行動者網絡理論三大視角中尋求答案,有意思的是,這些不同的視角之間又彼此交錯。
爛柯作為圍棋的別稱,源自王質在爛柯山上觀二仙人下棋的典故。作者自比在一旁觀棋入迷的王質,偶然遭遇圍棋,便就此在人文爛柯山上下奔波,寫下這些與棋相關的文字。本書收文三十余篇,每篇文字長短不一,長則近2萬,短則數千,均為有感而作。涉及棋手、棋事,更有由圍棋而生發的對于藝術審美、對于中華文化、對于生命意義的哲學思考。表面是寫圍棋,但又不只是寫圍棋。圍棋中蘊含的中國人甚至是整個人類對藝術審美、時空宇宙的感知,才是其歷千年而生生不息的真諦。這意味著本書的讀者也包括那些不懂圍棋的普通人,因為從作者
20世紀90年代開始,視覺文化逐漸從邊緣走向中心,成為我國社會文化的主導形態;我國新聞業經歷多次轉型,形成了全新的新聞秩序,視覺化成為重要的發展議題。本書以視覺化發展脈絡為主線,系統整合我國1990年以來新聞領域的主導視覺產品形態。通過對多樣產品背后主導技術話語的歸納和提煉,并將其納入技術可供性理論的分析框架,兼顧技術特性與新聞媒體的訴求關系,形成對技術話語變遷規律的總體把握。同時,本書還嘗試從視覺技術話語的演變,考察視覺化對新聞邊界和相關理論的解構與重構,為形成根植于中國的本土化新聞理論
《刻意練習父母與孩子的有效對話》是一本親子教育溝通技巧類圖書。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基于孩子自身的客觀需求,以平等、尊重的態度,用非暴力的方式和孩子溝通,使其健康成長。本書基于父母對孩子正確的愛的方式,針對家庭教育中的常見問題,將非暴力的解決方法高度凝練為公式化的語言,并結合生活中的真實案例進行解析,讓讀者可以準確掌握親子間非暴力溝通的要點,掌握非暴力溝通的技巧。全書共有十二章,分別講解了從愛出發、有效表揚、平等對待、明確界限、構建橋梁、充分關注、安慰孩子、信任孩子等比較實用的親子溝通技巧
《融合教育教師手冊》中有實用的教學技巧、融合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以及與日常課堂案例,幫助普通老師和特教老師實現有效合作,建立起強大的方法庫,在融合課堂中為學生提供支持。有了這本指導手冊,新老教師都能打造出和諧的融合課堂,使課堂中的所有學生都能從中受益!書中還有實用的資源:規劃工具和核對表、如何制定個別教育計劃、如何規劃課程、如何加強合作教學等。
本書立足于中國場域中的課程改革現狀,聚焦課程改革中倫理危機、道德規范和價值關懷方面存在的問題,探索課程改革觀照公共善的解決方案。立足于社會學與倫理學的視角,作者層層遞進地闡釋了從權力倫理到制度倫理再到秩序倫理的倫理追求,創新性地探索了課程改革在契約精神指導下如何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多元的育人環境。
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民營影視企業致力于探索“走出去”的路徑,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化經驗,亦取得一定的成績。然而在“走出去”過程中,民營影視企業仍存在國際化路徑不清晰、國際市場進入模式過于單一以及國際化經營戰略處于較低階段等問題。民營影視企業“走出去”的現實意義不僅僅在于利潤的獲取,更在于輸出中國文化軟實力以及彰顯中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與制度自信。因此,無論是基于經濟因素考量還是基于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以及輸出文化軟實力的考量,民營影視企業“走出去”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其進行學理研究也頗具
子女既是父母成就感和快樂的重要來源,也是父母感到精疲力竭的原因之一。父母雖然深愛自己的子女,但也可能在養育過程中感到疲憊不堪。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養育政策的變化,養育倦怠這一主題引起了學者和父母們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論文的數量在過去10年中增加了近20倍。在我國,親子關系一直是家庭關系的主軸,而養育活動的本質在于親子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因此,衡量養育質量的最終指標應當是子女的身心健康與人格發展水平。基于此,本書在介紹養育倦怠概念的基礎上,系統修訂了養育倦怠的測量工具,深入探討了養育倦
文化遺產是一種“群體性表述”和“譜系性記憶”,是文明的延續、國家與民族的靈魂,是人類共同記憶的精神載體。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世界記憶項目”,倡導全球各國及地區保存和搶救正在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鼓勵其普遍性獲取和利用,以確保人類記憶的安全與完整。經過三十余年發展,處于世界遺產變革洪流中的世界記憶項目,面臨諸多挑戰。如何找尋與塑造數字時代的世界記憶,是記憶機構與遺產保護工作者共同面臨的問題。人們需要在改革中探尋認憶的路徑,在變革中迎接文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