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進行深入研究,以期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研究。本書的創新性體現在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譜系地位并對其內涵進行精準界定,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結構模型進行了深入分析,嘗試破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通約性問題和轉換問題,在分析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其優化路徑,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在高校思政課中落地實踐,構建并實施了高校思政課文化型教學模式等方面。
本書包含引言、正文、結語和四個附錄。正文分四章,第一章從人員數量、年齡結構、作幕時間、籍貫、游幕地域的分布及變化等方面,對乾嘉時期游幕學者進行時空觀照;第二章從社會環境、區域環境、功名、出身、家境等生活景況方面,探討乾嘉時期游幕學者的生存境域;第三章結合不同幕府和學者群體的發展變化,分析游幕學者的學術活動內容及其學術貢獻;第四章從游幕學者在不同幕府的學術環境、學術活動方式和特點、人際關系、學術生態模式等角度,揭示乾嘉時期游幕學者的學術生態,力圖對乾嘉時期游幕學者學術發展的社會與文化基礎
清初,清廷為“隆重陪都”仿效京師六部在盛京設立戶、禮、兵、刑、工五個部,統稱為“盛京五部”。本書以“盛京五部”為研究對象,對五部的沿革、機構、人員、職能,以及五部與清帝、其他衙門的關系進行了論述,內容涉及清代盛京的行政設置、土地、戶籍、詞訟、禮制、軍務及旗民關系等,是學界首部對盛京五部進行全面、整體研究的學術著作。
本書分為3章內容,根據豐富的史料,以紀實的手法記述了明朝宦官政治的前因后果和對明朝歷史發展走向的影響。本書視野廣闊,不局限于明朝一朝的宦官政治,而是追溯到明朝之前的宦官政治變化軌跡,力圖詳細說明對明朝宦官政治有影響的歷代宦官干政現象。同時,不僅著眼于明代宦官政治對明朝歷史發展的雙重影響,而且又有細節的描述,具體到對明朝不同時期政治有重要影響的宦官故事入手,以個案解讀整體。對不同時期明朝宦官的評價,又不限定于傳統的舊有評價,而是基于史料根據新視角有全新解讀。
《中亞國家發展報告(2022)》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組織編寫。主編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金哲,其他作者均為中亞問題研究機構和高校相關院系的專家和學者!吨衼唶野l展報告(2022)》書稿主體部分由總報告、地區形勢、熱點問題、中亞與世界、中國與中亞、國別形勢六個部分22篇報告組成。本報告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全面回顧了本年度以來中亞國家的政治、社會、經濟、外交和安全的發展形勢,內容涉及中亞地區總體發展形勢分析、中亞國
古代中國與古希臘這兩大古典文明對人類經驗的無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并且成為東西方比較的典范。本書研究公元前10—前4世紀中國與希臘社會的性別關系,這些關系反映在家庭宴會、公共節日和宗教慶典等背景中。以文學及歷史材料為主的諸多文獻資料顯示,先秦和古希臘出現了兩種不同的人際交往間的親和與沖突模式,顯示出男性和女性在集體場合中的自我組織和相互作用。通過分析兩種不同的模式,作者向我們闡明了先秦和古希臘的古典傳統中不同的社會政治機制、價值體系與人類關系結構。
本書以對近代中國政治文化動態的分析為出發點,探索了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1910-1930年代中國社會中的諸種社會運動和思潮,描寫了中華世界在近代潮流中被重組的獨特權力的樣貌,以及20世紀中國獲得的新舊重疊的多種多樣的思想成果。
本書共分為八章,從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志愿服務理論基礎、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與志愿服務的方向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口規模與志愿服務的規模效應等角度對中國式現代化角度下的志愿服務進行了研究。
本書關心中國轉型經濟下的熱門研究議題——企業社會責任(CSR),聚焦于討論中國本土房地產及其周邊企業如何履行對社區的社會責任——企業社區參與(CCI)。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社區建設和社區參與的相關文獻與理論,通過大樣本調查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中社區參與行為進行研究。描繪了我國CCI推動形成的社區類型,生動講述了現有的CCI模式與機制及其形成過程,并形象刻畫了CCI過程中合法性的形成與演化等內容,以期為政府、企業及學術界關心CCI的朋友們提供參考與借鑒。
本書運用社會學的田野調查方法,運用大量的調查和訪談資料論證,主要探討規模與社區共同體之間的關系,研究以小區、院落、樓棟為代表的微共同體形成的可能性及其機理。為探討規模與社區共同體之間的關系,本文通過理論抽樣在西高區選擇了三個個案進行了田野工作、跟蹤觀察、深度訪談和網絡民族志研究,在 交往的共同體這一分析框架下,通過三個個案的差異發現比較和包圍性比較,提出了微共同體 這一概念,并嘗試性對城市社區微共同體可不可能和何以可能的問題做了回答。 讀者對象:廣大從事社區治理研究與學習的學者、學生、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