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不僅關注農民工婚戀問題及婚戀行為本身,比如當下農村婚戀新模式、由打工經濟帶來的跨省婚姻、閃婚閃離問題等等,也通過婚戀問題作為切入口,不僅關注婚戀問題產生的社會基礎、內在成因、社會后果等,還從多維度視角分析婚戀問題背后的社會結構性動因,以及農民家庭所遭遇的現代性危機。通過研究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家庭的戀愛、婚姻問題,厘清轉型期的社會流動、社會分化以及社會結構與農民婚戀的內在關系,深入分析婚戀心理、性別觀念、家庭觀念的內在變動,不僅有助于更加理性、全面地認識婚戀領域的各類新現象,而且有助于
目前醫療保健已經成為全世界貿易增長最快的行業,健康消費早已溢出醫療領域的服務,逐漸朝保健方向延伸。然而保健品行業在我國長期面臨信任危機,老年人的消費角色、能力與權力也時常遭到忽視。因此,老年消費群體在保健品市場中的異軍突起,引發了社會熱議。消費的社會意義是解讀行為的重要切入點,看似“反常”的群體行為也迫使我們正視消費背后老年人未得到滿足的需求。本書立足于保健品消費對老年人以及中國本土語境的特殊意涵,從政策演進、市場推動、歷史烙印和價值驅動四個維度探究消費行為背后的深層邏輯。基于此,作者
本書對人工智能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涵作出了科學界定,并基于馬克思主義技術觀等視角、闡明了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和內在依據,分析了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機遇及其潛在危機,明確了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機理,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考察、人工智能加持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最新動態的前瞻審視,以及對西方國家人工智能戰略的批判分析,提出了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
家國情懷形成于家國同構的中國古代社會,以“天下一體”為邏輯基礎,以仁、義為主要內容,以忠孝一體為價值凝練,以經邦濟世為社會實踐方式,追求“天下太平”的價值理想。在血緣認同的基礎上,在擬倫理思維方式的作用下,血緣親情通過禮法系統塑造人們的行為模式,維持中國社會穩定,映射出家國情懷的古典特質和作用。 家國情懷在近代的演變,與世界格局的變化密切相連。民族危機→民族救亡→民族復興是家國情懷演變的線索,沿著反思、解構“天下一體”為基礎的傳統理想和吸納、建構民族國家觀念并行的線索展開。“憂患
本書以現代社區的核心理念“參與”為出發點,探討專業社會工作服務促進城市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可能、可行,以實現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推進基層社區治理。同時,通過不同層面的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的具體實踐,總結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參與社區治理的有效路徑和實踐模式。
本書為團結出版社系列書籍《國殤》之第十一部,是一部有關抗戰時期紅十字醫療救護工作的紀實作品。全書聚焦以新加坡籍愛國華僑,時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主任、副院長林可勝為代表的中外醫務工作者群體,記錄了全體醫護在艱苦的戰爭時期,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克服各種困難在貴陽圖云關實施醫療救援,完成人員培訓、物資募集等工作的全過程,并配有百余幅珍貴的歷史圖片。本書全面介紹并高度贊揚以林可勝為代表的中外醫務工作者群體,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可歌可泣的圖云關精神,具有極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鄉村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黨建引領始終是鄉村治理的一條主線,共建共治共享是鄉村有效治理的出場路徑,以村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和以有效為標準的工具理性是鄉村治理前行的動力,精細化治理和數字化治理的特質展現著新時代的風采,自治、法治和德治體系的協同推進演繹著自上而下的整合邏輯和自下而上的治理邏輯的同構性。不論是三治體系的構建,還是共建共治共享從格局到制度的跨越,都需要鄉村社會治理內部與內部的融合,以及內部與外部的融合。
《電子政務藍皮書:中國電子政發展報告(2022)》是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組織編撰的反映我國電子政務發展進程和最新進展、研究和分析電子政務領域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第15部年度報告。
報告在分析總結我國電子政務發展十年來具有里程
福利倫理作為福利政策、福利制度和福利實踐內在的價值導向和目標追求,其意義和作用不容忽視。本書在探討該不該提供福利應該由誰來提供福利應該給誰提供福利應該提供什么樣的福利等幾個應然性理論問題的基礎上,闡明了社會福利在道德上的正當性理由,文化因素尤其是傳統倫理文化等決定著社會福利模式的最終選擇,中國社會福利事業經歷了曲折的發展,中國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進而提出了當代中國社會福利的倫理價值理念和分配原則,在對當代中國社會福利實踐問題進行
本書將55篇優秀論文結集成冊出版,旨在激勵各參加單位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緊扣省政協工作部署,積極開展政協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深化對人民政協工作規律性認識,為更好發揮專門協商機構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作用提供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