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腐敗與反腐敗的界定為基礎,研究了腐敗程度和反腐敗成效的測量標準和方法,闡釋了政治性腐敗轉向個體性腐敗的發展趨勢及其演變過程,從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兩個維度提出腐敗治理成功的評判方法,認為腐敗治理需要同時兼顧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幸福的“大目標”與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小目標”,腐敗治理的雙重使命決定了反腐敗機構的雙重職能。本書深入分析了人口與經濟發展這兩個影響腐敗治理目標實現的關鍵因素,選擇歐盟、瑞典、中國作為個案進行比較研究,用翔實的數據和豐富的資料充分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
本書以“大國”和“大國形象”為主題,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的歷史方位,圍繞“什么是大國和大國形象”“構建什么樣的大國形象”“怎樣構建大國形象”展開分析研究。本書綜合運用理論界重要研究思路方法,分析“大國”的存在方式、核心變量等要素,形成對“大國”內涵的基本定義;并結合近代以來中國構建大國形象的歷史進程和探索經驗,提出在新時代進一步構建和合、進步、美好的大國形象。同時本書提出,構建中國大國形象關鍵在中國共產黨,因此,新時代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有其要素構成、系統運行和傳播模式,與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相伴相生,在五四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都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征。新時代,要科學依據“定性與定量統一”“動態與靜態統一”“長期與短期統一”原則,有效解決傳播者及傳播內容、方法、環境與受眾之間
本書立足于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開放重要論述為指導,從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和道路、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必須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以及方法論、重大戰略思想等五個方面,對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若干重大理論問題,結合改革開放的政策實施和實踐推進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在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體系建構、基本內容概括、研究方法創新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和積極的探索,希望能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進一步深化高水平改革開放、
本書深入論述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基本結構,闡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歷史傳統與時代品格。以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文化自覺,本書探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合力的理論資源,探析秉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使命,闡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學理內涵。
本書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條件、歷史進程、形成邏輯、歷史貢獻、演進規律整體研究基礎上,系統研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及其實現路徑的理論內涵、形成邏輯、發展階段、演進規律、影響因素、道路選擇,豐富和完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本書重視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總結實踐經驗和典型案例,積極為中央和地方提供決策咨詢,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本書的創新之處在于:第一,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指標體系,持續發布中國式現代化年度發展指數和發展趨勢,展現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進展、存在問題
書稿以日常生活為分析維度,深刻闡釋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日常生活化傳播的必要性、緊迫性及現實可能性,全面系統地分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大眾傳播面臨的新環境、新趨勢、新特點。在此基礎上,全面考察分析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日常生活化傳播的本質意義及支撐條件,進而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大眾傳播的結構要素、傳播內容進行了深度分析,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日常生活化傳播所存在的問題,運行機制、具體運行機制等傳播規律性了探究,進而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日常生活化傳播的實現路徑。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準則上的規定,是立足于個人道德層面提出的價值準則,它關涉到“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需要個人偉大的精神和擔當,沒有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發揮,沒有全社會共同的理想目標和價值追求,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和人民的幸福就不可能實現。本書正是基于上述歷史邏輯來展開探討的。本書共分四個部分,分別從個人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溯源”、“價值定位”、“價值意蘊”和“踐行路徑”四個層面展開論述。本書的主要特點是將個人層
本書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語構建與國際傳播中的話語創新,從中華民族的復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反映時代變化發展的話語體系、對外文化和價值觀傳播中的話語創新、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理念的國際交往價值觀等方面,深入闡釋和回答了在社會主 義核心價值觀與文化傳播中,如何創新話語表達,構建反映時代發展變化的話語體系;如何立足中國傳統文化,推動話語方式創新;如何在網絡和新媒體時代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把握好話語策略;如何在跨文化視域中闡釋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增進國際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