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加強生態保護也成為了全世界普遍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為我們擘畫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藍圖。本書為“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雙一流建設”系列成果之一,主要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視角出發,運用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思想、論斷和舉措進行解讀和分析,展現了中國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不斷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成就中國之治的奠基工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切實將思想偉力轉化為引領生態文明教育事業發展的實踐偉力,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理論框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比較優勢研究,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發展的需要,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實現的需要。生態文明的概念產生和明確于中國,承接了20世紀西方環保運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精華,卻又不僅僅局限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對文明與自然的共同繁榮與和諧共贏的追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已有的相關研究基礎上,本書以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為參照,對主要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進行了量化評價。明確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地位和比較優勢。分
生態環境自身在空間上的關聯性、流動性和不可分割性,以及環境污染在時間上的連續性,決定了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系統性。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逐步構建"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公眾參與、媒體監督"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體系,促使相關主體共同承擔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責任。本書將宏觀統計數據和微觀調研數據相結合,通過宏觀統計數據探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公眾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邏輯與實踐機制,通過微觀調研數據分析公眾采納公私領域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因素,明確消費和生產環節在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明晰政策規制等政府行為對
我國自20世紀末開始在部分地方試點探索推行企業環境信息公開與企業環境行為評價,企業環境行為評價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逐步深化、生態環境監管需求的不斷發展,逐步演變為現在的環保信用制度。本書對我國環保信用制度多年來的實踐與進展進行總結,并基于研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我們期待與開展環保信用制度研究的專家或學者、推動或參與環保信用評價政策制定與實施的專業人士一道推動我國環保信用制度的發展,為建設國家社會信用體系貢獻綠色環保智慧。
本書主要是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以成本與收益分析為基本工具,以成本最小化為目標,來考察、研究環境法實施的過程、效果。追求效率應當是本書研究的指導思想,既是理論研究的出發點,也是實踐的最終歸宿。除了關注效率、環境法實施效率的概念外,還研究了環境違法或守法的動因,涉及理性選擇、有限理性、社會規范,環境違法犯罪成本;環境法實施效率的規范性分析,主要涉及有效的處罰威懾、最優處罰概率與處罰強度組合、最優處罰威懾水平;還包括處罰認知的有限性及其對環境法實施的啟示,以及環境法實施的社會規范路徑等。
《一本書讀懂碳達峰、碳中和》通過12章內容,由淺入深解讀碳達峰、碳中和的知識內容和場景案例,是一本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入門教程。《一本書讀懂碳達峰、碳中和》主要通過兩條線,來對碳達峰、碳中和的相關內容進行解讀。一條是“知識技術”線,詳細介紹了碳排放、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國內外相關政策、碳金融、碳排放交易、技術體系等內容,讓讀者可以快速了解碳中和知識,玩轉碳中和技術,看懂大勢發展。另一條是“應用案例”線,詳細介紹了碳達峰、碳中和在工業、能源、建筑、交通、電力以及公共生活領域的綜合
2021年被稱為我國雙碳元年,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了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2030/2060總體目標,2022年,雙碳發展研究叢書的第一本《全球碳中和戰略研究》出版,為從事雙碳政策制定、雙碳技術開發、雙碳產業等領域研究的企業、政府、科研人員、以及大中專學生提供參考。2023年,王振、彭峰等帶領團隊撰寫了全球碳管理體系的各先進國家的歷史沿革,以期對全球碳中和領域的相關研究有進一步深入的發展,為我國相關人員的學習、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本書全面系統地分析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趨勢,詳細闡述了中國在低碳行動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不僅聚焦于國家戰略層面的探討,更深入到各個具體行業的實踐案例,展現了中國在能源、工業、交通、城鄉建設等多個領域的低碳轉型實踐。從政策制定、技術創新、市場機制、國際合作等多個維度,全面分析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通過深入剖析中國的能源結構、工業布局、城市發展和農業實踐,為我們展示了一幅中國在轉型發展中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顯著成就全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