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結構變遷是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本書系統論述了中國社會職業結構在計劃經濟體制、雙軌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個階段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鑒于國際社會經濟地位指數的局限性,本書構建了中國社會經濟地位指數,并運用該指數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性別職業結構、所有制職業結構和階層結構的變遷;本書亦對新興職業進行了關注與職業聲望分析,以期我國職業結構不斷合理化,與社會、經濟以及技術發展相適應。
本書運用中國人民大學組織的“千人百村”抽樣調查數據,考察了百姓民生狀況,從基層視角和農民主體性角度反映鄉村社會發展的現實和問題,圍繞鄉村教育、鄉村醫療和鄉村養老三個焦點問題,以及與鄉村社會治理和秩序密切相關的基層糾紛及其解決機制等問題,結合社會學相關理論,進行了深度分析和解讀。 如果僅從時間維度看,“千人百村”調查似乎時效性不強;但要是換個角度看,則有另一層和更重要的意義與價值,亦即歷史的價值和參照比較的意義。該項調查數據的獨到價值在于,調查樣本嚴格按照隨機抽樣原理抽選出來,調查訪談對象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圍繞傳承紅色基因進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該書主要從保護傳承好紅色文化、"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繁榮紅色文化助力高質量發展、"弘揚革命精神推進黨的建設等四個方面、多角度對新時代如何傳承好紅色基因作了探索,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始終秉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以不惜流血犧牲、百折不撓的偉大革命精神創造了豐富多樣的紅色文化及其珍貴的紅色基因。紅色基因,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創造輝煌成就的見證,而且也是新征程趕考路上建設現代化強國不可或缺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實現中國夢的
在推進第二個結合深化發展的背景下,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把握好、運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除了運用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理論外,還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收養分,挖掘其傳統文化的根脈。目前既有的研究大多從道德發展史或倫理思想史的角度梳理各個歷史階段道德教育思想的內容,缺少從思想家個體入手的研究。本書共分為八章,分別以孔子、孟子、莊子、董仲舒、朱熹、陸九淵、王陽明七位思想家道德教育思想為研究對象,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
本書圍繞接受動力這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重要范疇,在明確何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動力的基礎上,對其構成要素、動力生成、動力作用、動力優化進行探討,旨在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動力構成-一生成--作用--優化的縱向分析,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動力形成。較為系統地理論認知,以進一步改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件,具體而言:1,通過對學界關干接受動力內涵與外延研究的進展梳理與成果把握,確定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動力的基本指向,在對接受動力本質的把握中透視動力要素的內涵、條件、分類,明確研究的分析框架。2.在明晰思
本書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場景論的生成邏輯和時代背景,厘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場景的科學內涵,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場景的營造和運用的依據、原則、方法,同時,全面闡釋了思想政治教育場景各類形態的內涵、功能和運用,有利于進一步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完善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場景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就是利用各類育人場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進行整合創新,使其成為能夠讓人真實感觸和體驗的思想政治教育場景,以更方便靈活的形式讓人獲得更加真切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當今時代,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場景
本書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屬性為研究對象,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旨歸,在文化思想的引領下發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然狀態,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屬性的特征,并總結其價值意蘊,審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屬性淡化的表現,從文化的角度對相應問題加以歸因和分析,確立彰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屬性的多維舉措,體現對人的人文關懷。從現實來看,隨著科學思維和理性思維力量的彰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強調文化的屬性不足,其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屬性被遮蔽,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精神需求得不到足夠的關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被弱化。鑒
作為監督社工服務項目的外部評價機制,第三方評估以獨立、客觀、公正、專業為核心的特質而為社會各界所認可。但第三方評估也難以避免形式化、功利化、片面化等評估偏差問題。第三方評估的制度缺陷使評估偏差問題難以避免,但評估偏差的程度取決于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具體行動策略。應當從宏觀社會系統和微觀法人行動者兩個角度,從完善第三方評估的制度體系、規制第三方評估機構的行動策略等方面來優化第三方評估機制,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本書是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撰寫的一系列文章的匯集,主要闡述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哪些偉大成就,又有何新要求、新特點;新征程上,如何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空間;等等。對于廣大黨員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