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板書與教案欄”“測試與考研欄”和“參考答案”三部分。“板書與教案欄”內容是《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內容的精簡和提煉;“測試與考研欄”的內容是覆蓋教材知識點、多種類型的習題,尤其側重參考了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和國家執業中醫師、中西醫結合醫師資格考試的相關試題;“參考答案”厘清了解題的思路,可以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知識的不足。
本書以199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劉渡舟主編的《傷寒論校注》為底本,共九章,包括辨太陽病脈證并治、辨少陽病脈證并治、辨陽明病脈證并治、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等內容。
本書原文以元代仿宋刻本《新編金匱方論》(鄧珍本)為藍本,與宋代林億等校定、明代趙開美校刻的《金匱要略方論》參照,立足于臨床應用,解析《金匱要略》重點條文,幫助讀者學習理解以及指導臨床實踐。
本書通過預針刺不同配穴及腹部推拿,研究其對應激性大鼠胃黏膜形態的影響和對血清及胃組織中氧化-抗氧化與炎癥相關因子的影響,以及對胃組織TLRs信號通路及大腸組織TLRs信號通路相關mRNA的影響,從多角度分析不同配穴預針刺及腹部推拿對應激性胃潰瘍大鼠黏膜組織的保護作用。本書探討了預針刺不同配穴及腹部推拿對保護黏膜組織作用上的效應差異,以期對腧穴配伍理論及腹部推拿提供實驗依據。
本書是陳慧儂教授的學術繼承人在陳慧儂教授的指導下,對其行醫50多年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醫案及經驗的整理和總結,既有辨證理論基礎、理論體系,又有大量醫案驗證和參考。全書內容包括陳慧儂教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臨證經驗、學術思想,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法則、常用方劑、用藥規律,還包括陳慧儂教授治療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的痛經、癥瘕、不孕、月經失調、經行綜合征等的醫案。
本書選取了23個疑難少見肝損傷相關疾病的臨床真實病例,通過病例介紹、討論、診療反思、核心提示幾個板塊呈現整個病例的診治思路、治療經驗,對無明確推薦治療方案者進行了一些探索,并且給出了整個診治過程中的反思。
本書幫助群眾正確認識耳鼻喉科常見病及多發病的特點。內容主要涉及耳、鼻、咽喉部眾多疾病,每種疾病的科學養護方法書中均有介紹,包括中醫康復保健操、用藥禁忌、飲食調護等。
本書分為兩章,第一章敘述了中藥炮制技術的概念、起源、主要炮制專著、常用炮制輔料和炮制目的等基本內容;第二章講述凈選法,切制法,清炒法,加固體輔料炒法,炙法,煅法,蒸、煮、火單法,復制法,煨法,發芽、發酵法,制霜法,凈提法和水飛法等十三種炮制方法。
在草醫節期間,宏姐翻開她的手機相冊說:我這里有三千多張照片,都是吃藥前后的對比圖,基本就像換了一個人,臉色變好看,眼睛變有神,精神狀態變好等等,這都是中醫治療的實相。宏姐也自己開方給自己吃,她說:行中醫首先要自治,自己身上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怎么幫人看病!所以,中醫人行醫要關注病人前后的變化,比如舌苔、臉部、聲音、癥狀、脈象、心情等,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辨別出治療是否有效果,哪些有變化哪些沒變化,最后再做調整,讓病人的身心越來越好。
本書共分為7個模塊30個項目。第一模塊為方劑與中成藥認知。第二模塊為問病薦藥認知與技能,主要培養十問與辨證認知、問病與薦藥能力。第三模塊為內科病問病薦藥。第四模塊為皮膚科及外科病問病薦藥。第五模塊為五官科病問病薦藥。第六模塊為婦科病問病薦藥。第七模塊為兒科病問病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