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的重大戰略成果。中國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率先恢復了經濟增長。本書圍繞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的中國之治展開分析,主要包括三部分:(1)新冠肺炎疫情的政治沖擊,包括對治理體系、全球治理等的影響;回應了為什么不同的治理體系對疫情的反應策略會導致效果差異,為什么全球治理陷入困境和國家治理回歸等問題。(2)中國之治的要素、內涵和中國方案的具體實踐,包括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道路與世界之問"叢書,聚焦國際社會關于"中國道路"關切的一系列問題,將其整合為六大主題并逐一加以回答,包括"中國是怎樣一路走來的""中國共產黨是怎樣的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怎樣的道路""中國夢是怎樣的夢想""中國式民主是怎樣的民主""中國現在在怎樣的時代"。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是全人類共同秉持的價值,更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不渝堅持的重要理念。中國式民主是怎樣形成的?它與西方式民主有哪些區別?它
本書帶我們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更好地了解中國走過的路,詳盡解答這些問題。內容包括:王朝嬗變——東方文明古國的成長之路、黎明徘徊——近代中國的黑暗與屈辱、英雄贊歌——爭取自由與解放的斗爭鴉片戰爭、涅槃重生——新中國的成立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改革開放——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重鑄夢想——邁向民族復興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發展歷程中,不可忽視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或王國政治思想的嬗變。本書所陳述的,就是契丹人建立的遼朝、黨項人建立的西夏和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所具有的不同政治思想,并盡可能全方位地展示政治實踐與政治思想的關系。本書分為三卷六編。上卷第一編陳述的是遼朝的“儒化”政治思想,第二編陳述的是西夏的“佛化”政治思想。中卷第三編、第四編和下卷第五編、第六編,詳述了金朝“治化”政治思想發展和深化的歷史進程。遼朝、西夏、金朝都引入了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使之成為本王朝或王國占據主導地位的統治思
西方思潮與近代中國政治思想演變的關系問題,是近代思想史研究領域中的大主題。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后所發生的社會大轉型,不僅改變了幾千年的思想演變軌跡,也直接影響到今天中國政治思想形成中的一些基本方面。而中國近代“變局”中所逐漸形成的早期維新派或早期改良派,恰恰處于這一思想轉折發生的最初階段。王韜是中國近代早期維新派或早期改良派思想家中著述最多,涉及的層面最廣的代表人物。王韜的政治變革思想,立足于自強求富的時代主題,在延續洋務派中體西用的改革原則的同時,最早將變革的內容由器物拓展到了政治領域。
本書從鄉村振興視閾下河北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的內容、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現狀分析等方面, 介紹基層黨組織、鄉村振興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作用, 并介紹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考核評價體系構建有助于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和激發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在鄉村振興中的內生動力, 闡述了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質量考核評價工作的基本狀況、存在的問題, 探討了基礎黨組織工作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原則, 并提出合理提出路徑和建議。
吳陽松,1983年7月,安徽宿松人,2012年6月獲蘭州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現任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晚年思想,科學社會主義歷史、理論與實踐,政黨與現代化等相關問題的教學與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級項目3項;在各類學術期刊、報刊發表文章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CSSCI計23篇,多篇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轉載。
本書以中英對照、英文、法文、日文、西班牙文、俄文、德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越南文、老撾文等11種文版對外出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章程》是中國共產黨為實現黨的綱領、開展正規活動、規定黨內事務所規定的根本法規,是黨賴以建立和活動的法規體系的基礎,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和規定,具有最高黨法、根本大法的效力。本冊為葡萄牙文。
“人本”理念不但重塑了發展概念,也正在重塑安全概念。經歷了現實安全威脅的變化和安全研究領域的拓展,當今主要國家都認識到,人是社會發展的目的,也是社會安全的最終指涉。從聯合國1994年發布《人類發展報告》系統闡述人的安全,到2014年我國正式提出“以人民安全為宗旨”的總體國家安全觀,“人/人民/人類”已經成為安全議題的重要部分,國家安全有了新的補充。“人的安全”理念把“人”作為安全的指涉對象,強調對人的保護,對人所面臨的風險/威脅/危險予以關切。這也為社會風險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為現有安
本書共四個模塊,內容包括:案例與實踐教學助力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方法改革助力金課培育、信息技術應用助力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