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了作者三十余年的臨床經驗心得,既有每個疾病之特效(單穴)用穴,也有特效對穴,這些皆為臨床運用之精華,精穴疏針之典范,所用皆為作者之臨床實踐經驗。而且每個疾病還有特效精典組方用穴,可針對于各種不同的讀者,是針灸臨床非常實用的治療用書。
明代李時珍著,李時珍,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被后世尊為“藥圣”。《瀕湖脈學 奇經八脈考》為脈學著作,用歌賦體形式,分《七言訣》和《四言訣》兩部分,內容切合臨床實際,易于記誦,流傳甚廣,為初學中醫者學習脈法之階梯。中醫四小經典之一,中醫入門啟蒙書。
井穴通絡法是以中醫經典理論為依據,在古今醫家實踐基礎上,以陰陽學說、經絡學說為指導,以撳針等為工具刺激體表井穴,開竅醒神、疏通經絡、調和陰陽,從而改善人體不適癥狀的一種中醫外治方法。該方法以撳針為主要針具(撳針由承淡安先生受皮內針啟發創制和發明),較好實現了對中醫經典理論的傳承,以及對澄江針灸學派學術的挖掘整理和守正創新。 該方法根據陰陽學說、經絡學說等中醫基礎理論,按照承淡安先生“精簡疏針”要求,利用“同氣相求”原理,對穴位取用、操作步驟等進行最大程度的簡化,很多常見癥狀利用手部指
《醫學三字經》為初學者便于記誦,便于識途而作;三字一句的歌訣;根據《內經》等醫籍所述;內容包括醫學源流,內、婦、兒科常見病之證治,常用方劑,陰陽,臟腑,經絡,運氣及四診等。中醫四小經典之一,中醫入門啟蒙書。
本書通過對中醫診斷學近年來相關文獻的整理挖掘,從四診、辨證及綜合運用三方面對其現代研究進行梳理,力求突出科學性、系統性及先進性。本書上編是四診,中編是辨證,下編是綜合運用。
元代滑壽著。滑壽,元代醫學家。字伯仁,祖籍襄城(今屬河南)。《十四經發揮》將經脈與腧穴結合闡述,著重發揮任、督二脈蘊義,以與十二經相提并論稱作十四經,對后世針灸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本書作為中醫針灸經絡學著名的古典著作,被視為習醫之根本而世所傳誦。
精準醫學是科學研究的前沿,體現了醫學科學發展趨勢,代表了臨床實踐發展方向。精準醫學理念和研究范式已在醫學研究和臨床中應用和實踐。《中國精準醫學2035發展戰略》系統闡述了精準醫學的科學意義與戰略價值,分析了精準醫學的發展規律與研究特點,對精準醫學的發展現狀與發展態勢進行了研判,并在此基礎上,圍繞人民健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面向2035年我國精準醫學的發展戰略,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資助機制與政策建議。
本書分為4章,從前期面向全社會征集的580個和中醫養生相關的健康問題中凝練近200個讀者關注度高的話題,緊密圍繞中醫理論,以“養”為核心,以“道、法、術、器”為綱,道以明理、法以指路、術以解難、器以除痛。內容涵蓋通俗的醫藥醫理、日常生活起居提示、常見誤區解析以及簡單易學的中醫適宜技術等,兼具知識性與實用性,設置“關鍵詞”“專家說”“健康加油站”“健康術語”等欄目,同時為了增加科學性和指導性,設有“國醫大師說健康”和“健康云課堂”等視頻內容。
本書重點關注國內民眾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現狀,根據標準量表編制規范,首次開發中醫藥文化認同量表;依托量表測量不同變量影響下的中醫藥文化認同水平,分析中醫藥文化認同水平的影響因素、群體差異及作用機制,從新時代中醫藥文化認同所面臨的問題出發,以科學傳播理論和文化循環理論模型為基礎提出“真實-再現-參與”的中醫藥文化認同構建和提升的對策框架,并沿著“歷史敘事-媒介表征-符碼溝通”的路徑探討中醫藥文化認同構建和提升的具體對策。本文對深化目前中醫藥文化認同的相關研究有較強理論價值,對新時代如何構建
《黃帝內經·素問》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是中醫養生的本源之書。《上古天真論》是《黃帝內經·素問》的開篇文章,論述了上古圣人養生祛病的指導原則,闡述了人的生命活動發展的總規律,是中醫基礎理論入門的篇章。作者通過對現代醫學知識的總結與思考,結合對相關典籍的理解,對《上古天真論》進行逐字注解并展開論述,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幫助人們理解經文的原義,并使其在閱讀中領悟本書所闡述的養生之法,從而自覺地維護健康、遠離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