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分析社會性弱勢群體及其犯罪內涵、分類、特征,歸納解釋社會性弱勢群體犯罪的基礎理論;分析實證資料,總結社會性弱勢群體犯罪形成的原因,探究社會性弱勢群體犯罪治理理念和治理政策,并分析社會性弱勢群體犯罪現有治理模式的不足,探尋出“公眾參與”新的治理模式,從社會性弱勢群體在犯罪前情景預防及犯罪后的刑事應對等路徑對社會性弱勢群體犯罪進行治理,以達到遏制和預防社會性弱勢群體犯罪的目的。第一章從犯罪學的角度來界定社會性弱勢群體;第二章分析社會性弱勢群體犯罪現象;第三章剖析社會性弱勢群體犯罪的
本書是在長期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內容主要包括與農村生產生活關系密切的政治經濟體制、土地政策與法規、農村市場主體法律制度、農業生產安全法律制度、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法律制度以及農村社會發展政策。
《中國職工狀況研究報告(2019)》發布了中國職工狀況最新指數,反映了職工在收入分配、養老保險、安全生產、職業衛生、集體勞動爭議、新聞話語等領域的最新狀況,并對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平臺勞動者權益保障、農民工群體的變動趨勢、去產能行業職工狀況等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報告集中呈現了中國職工狀況研究領域最新的學術動態和觀點,為政府部門和各級工會組織決策提供參考,為研究者提供多角度理論和實踐借鑒。
《中國不動產法研究》系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主要針對不動產法律理論和實務等所涉各項領域進行專題研究,每輯設有論壇聚焦、理論探索、實務研究、學術爭鳴、評論、域外采風等欄目。本輯開設“民法典編纂中的不動產法律問題”和“中國傳統物權”專欄,具體圍繞民法典物權編立法、農地三權分置、宅基地制度改革、集體建設用地流轉、不動產投融資、建設工程合同等諸多方面展開,可從法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多個視角進行論述。
本書以1927—1937 年南京國民政府的農地地權立法為主題,全面考察了立法的背景和應然目標、立法的指導思想、立法的過程與淵源、立法的主要內容、立法的施行狀況,綜合對比了該立法與國民黨敗退臺灣后的土地改革、共產黨在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總結了該立法的特點、缺陷及借鑒意義。作者在本書中力圖以翔實的資料還原歷史真實,在充分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有獨到見解的觀點,得出具有規律性的結論和啟示,從而對中國土地制度史研究和中國現實土地問題的解決具有參考價值。
<
當前,中國與非洲正在通過產能合作助推“一帶一路”,從而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國際合作,法律先行”,中非產能合作離不開法律保障體系建設。為此,本書主要從國際法視角出發,圍繞法律外交、條約保護、風險防控、領事保護和爭議解決五個領域,構建了一個比較系統的中非產能合作法律保障體系。本書著重分析上述五個領域法律保障機制建設的基本現狀與主要問題,并從中非互利共贏共建命運共同體的長遠利益出發,提出了相應的完善建議。
《中國婦女研究鑒》由全國婦聯研究所組織有關專家編寫,是比較全面、系統地匯編某幾年度的婦女/性別研究發展成果和信息的連續出版的學術性、資料性工具書。它以5年為周期,《中國婦女研究年鑒(2011~2015)》是其第五卷,主要由前言,2011~2015年中國婦女/性別研究概述,研究綜述(婦女/性別專題研究綜述、學科建設研究綜述),研究成果選介(課題/項目選介、論著選介、論文選介),研究機構和組織、學術活動、學者簡介、附錄條目組成。
國外左翼學者對社會主義的研究,既是對資本主義批判的進一步深化和推進,也是對理想社會建構邏輯及其應然狀態的探索。通過對左翼學者社會主義觀的研究,可以反映出不同社會制度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以及兩種制度在發展中的比較優勢,對社會主義的構想也更趨豐富和飽滿。而對于他們在探索中的方法和理論局限,也要加以認真辨別,在比較中更加堅持科學的立場和方法,使其服務于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目的。
本書對21世紀初國外左翼學者新動向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概括和梳理,探討了國
《新中國70年》運用真實準確的史料、嚴謹詳實的數據和平實順暢的語言,全面、系統、準確記述了新中國自1949年10月成立至2019年10月70年間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及其間發生的重大事件、重大決策、重大理論、重大實踐;生動展現了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當家作主,建立、鞏固和探索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改革開放中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奮斗與奮進歷程;生動描述了新中國經過幾代人辛勤努力,把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建設成為世界*制造大國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