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緊扣新時代的步伐,適應社會的需求,抓住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圍繞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結合醫學人文精神培養的實際需求,講授傳統文化所涉及的主要領域,包括思想文化、教育文化、禮儀文化、節慶文化、藝術文化、中醫藥文化等基本內容。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除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在大學生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教會大學生學會做人,可以提高個人整體素質;其次,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開闊視野,培育理性態度和務實
本書運用地理學與歷史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在廣泛收集方志、民間文獻、域外文獻等各類史料的基礎上,結合田野調查,從地理環境與歷史維度探尋了福建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及重要貢獻,繼而分別從福建的民眾生計、民風習俗、地域人群、民間信仰、政區變動等視角多維度剖析海上絲綢之路與近世以來福建社會變遷的內在關系,注重宏觀論證與微觀闡釋相聯系,并進行區域比較,考察地域社會分異,揭示海上絲綢之路對近世以來福建區域社會變遷的作用機制及地域性特征。
《伊斯蘭文明的中國之路:以天文學為中心的研究》本書是部研究伊斯蘭科技文化在華傳播、使用及影響的學術專著。在廣泛搜集文獻,仔細梳理資料的基礎上,主要對伊斯蘭天文學的兩個分支——星占學和歷法在中國的境遇和影響進行了系統、深入的論述。在各種問題的討論中,既注重宏觀、整體的把握,也追求史事個案細節的考究。就書稿蘊含的廣度及問題研討的深度,目前,在本領域具有學術前沿位置。 《伊斯蘭文明的中國之路:以天文學為中心的研究》
《歷史的長河:倪豪士《史記》研究論集》為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的《史記》研究論集,收錄了倪豪士教授《史記》學術史研究、《史記》《漢書》比較研究、《史記》編纂及《史記》翻譯研究等方面的論文二十余篇。1991年開始,倪豪士著手主持《史記》英譯本項目,三十年的翻譯工作賦予他極其獨到且全面的眼光,為了準確翻譯每一個字,疏通每件歷史事件之原委,倪豪士教授及其翻譯小組不得不通觀《史記》全書、諸早期文獻中的平行及相關記載、后世注疏研究、諸版本
本書共五章,內容包括:正確認識文化自信、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認知、用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對策、大學生優委傳統文化自信的分析。
本書是一部思考與追問世界文化交往方式的歷史讀物。作者從全球史視野,以平視的角度敘述了從遠古至近代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互鑒的歷程。全書以中國歷史線性發展為縱線,同一時代各個文明圈的平行發展為橫線,縱橫交錯,將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印度洋東岸地區、地中海地區等多個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系的貿易區域串聯起來,展示世界文化格局的發展歷史,挖掘中華文明的世界性。
本書備載書序,除注今文二十九篇外,又取諸書《湯誓》《泰誓》諸篇逸文,依書序補入。注文則輯馬融、鄭玄等古注,古注所缺,則自為注,偽孔傳亦間采一二,疏中則詳揭注文出處或注文用意,與注說不同者則存異或者辯駁。注、疏之間則仿《釋文》之例注音或辨析字體,故名“音疏”。本次整理為《音疏》首次校點整理,選取《皇清經解》咸豐庚申本為底本,以北京大學藏近市居本為校本。
本書共分二十三講,包括三家分晉、商鞅變法、縱橫捭闔、千古一帝、亡秦必楚、楚漢之爭、西漢開國、漢武大帝、昭宣中興、王莽始末、光武中興、士風矯激、曹操成敗、劉備百折等內容。
本書以《國語》為切入點,通過對《國語》學史的梳理來呈現經學史的演變歷程。作為一部經學序列中的邊緣文獻,《國語》是觀察經學邊界變動演化的浮標。因此,本書將《國語》置于經學史發展的宏大背景中,通過梳理《國語》在經學史演變過程中各個重要節點的不同境遇,特別是歷代學者對《國語》不同的認知定位,尋找《國語》在經學史中的變動軌跡,并探求這種認知差異背后的經學史演變根源,以此確定歷代經學的邊界,進一步歸結出經學史演變的內在機理,從而把握整個經學史的發展脈絡。
《孫明復先生小集》,原名《睢陽子集》,宋孫復著!秾O明復先生小集 春秋尊王發微》于元戰亂之后亡佚。清代趙國麟始獲孫復詩文集之鈔本,有詩文二十二篇,附錄三篇,名曰《孫明復小集》。后又有李文藻鈔本、《四庫全書》本、徐坊過錄本以及乾隆四十年聶鈫杏雨山堂刻本,皆祖于此。其中李本存有李文藻等人手校記錄,彌足珍貴。此次校點以杏雨山堂刻本為底本,以舊鈔本、李本、徐本、《四庫本》等為校本,不僅校勘精良,還在保存原刊篇次式樣的同時,輯得孫復佚詩六首,佚文二篇。《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