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全景式書寫長江的文學作品。作者用20多年時間沿著長江兩岸采訪,記下大量采訪筆記,通過對長江歷史、地理、人文等的描述,以深厚的文學修養,豐富的人文和自然知識,詩性的語言,多元的藝術風格,展現了大江巨川蒼茫雄渾自然風光及輝煌璀璨的溫馨的華夏文明,追尋中華民族的精魂,熱情地歌頌的新時代,謳歌千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民族精神。
本書從歷史發展的視角分析、探討了游牧社區中的“獵民”的社會文化變遷,力圖使世人對有關“獵民”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觀。本書力圖鼓勵及推進當地主導力量與當地牧民關于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居民生計改善等等的對話,努力提倡現代化建設中充分發揮邊緣參與主流的潛能,以達到國家倡導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共享發展的社會效益的戰略目標。
北京中軸線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它背后所承載的意義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血脈精魂。位于中軸線上的遺產點位歷經千年仍處于生生不息的變化中,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推動中華文化當代發展的動力。本書從"歷史之源”、"文化之韻”、"民俗之樂”三個維度,介紹了北京中軸線北段自景山至鐘鼓樓段七個遺產點位的文化意蘊、藝術美韻和人文風韻。文字內容涉及每個遺產點位的發展歷史、名人軼事、風景美食、詩詞散文等,文化內涵多樣;圖片內容涉及每個遺產點位的歷史文獻、精美插畫、風光攝影,視覺效果豐富。
傳統村落是一種典型的鄉村聚落,文化和旅游產業是推動傳統村落乃至鄉村地區振興的重要產業之一。本書以北京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基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綜合運用地理學、生態學、社會學、管理學、旅游管理、文化管理等學科的理論,運用定量與定性的研究方法,系統研究了北京傳統村落文化傳承與文旅融合發展。
《京口神韻》為鎮江市京口區區委、區政府組織編寫的“京口文化叢書”其中一種。書稿經作者組織、編排得較有新意。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共五個章節,分別介紹了歷史上六朝、唐宋、明清、近代及今日之京口的發展;下編也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擷取了京口地區的漕運、文化、科技、商埠、古鎮展開敘述。作者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和頗具趣味性的故事,向我們再現了京口的神韻所在。作為系列作品,書稿對宣傳京口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本書通過對清代貴州黔東南地區一個以木材種植與采運為主要經濟活動的少數民族村寨加池的描述與討論,揭示了加池寨以房族為核心的村落社會生活樣態。通過官私文獻的運用,詳細探討房族在自身發展、村落內部、村落之間及區域社會內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對以加池寨為代表的清水江下游地區特色的房族發展模式、樣態及房族在地方社會生活中表達方式的關注和探索,不僅成為中國西南地區極具地方性特色的宗族個案,也為我們理解和解釋清代以來清水江下游區域社會變遷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和切入點。
鴨池河為烏江流域之一段,地處貴州中部,位于貴陽市清鎮市。河水穿山東行,劈出峽谷天險。河上建有東風電站大壩,將河水一分兩段,高峽出平湖,緊靠東風電站下面便是鴨池河老街。全書分為紅色足跡、光輝歲月、歷史傳聞、風土人情、特產美食五個篇章,記述了鴨池河深厚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底蘊和淳樸的人文風情,隨著歲月的腳步,它已凝聚成艱苦創業的歷史豐碑。本書征引材料可靠,條理清晰,敘述嚴謹,具有較高的地方史價值,亦對中國革命史的宏大敘事具有拾遺補闕的意義
本書原版是1921年出版的英文《上海史》,為較早研究上海的論著。這本書中文在2020年之前一直未見出版,不利于學術和文化研究。全書內容截止1900年,主要敘述了19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公共租界的發展變化,綜合性論述租界的歷史、政治、商業等諸方面。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對中西方文化背景進行介紹,論述了從租界開始到1850年代的政治、商業和社會生活。下冊分門別類,細述了與租界區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如法庭、海關、醫院、消防隊等等。雖然出版已有百年歷史,但本書以其詳實、鮮活的記載,為
本書是宋史研究專家顧宏義教授的最新力作,全書以南宋金時期,十個重大國務事件的實錄為切入點,深入剖析北宋遼時期,宋朝的內政外交的情況變化,社會背景,民族矛盾和對國力國策的影響。全書洋洋十多萬字,再現南宋一代國務風云。本書尊重史料和事實,所述內容均有文獻一句,不戲說不衍生,是歷史讀物中極為客觀。中正的斷代史讀物,是熱愛歷史的讀者真實、可靠的讀本。本書的出版是繼顧宏義教授《天裂》《天變》《天衡》系列新宋史之后的,第二個國務系列,預計能夠得到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本書是編年史書《資治通鑒》的漫畫版。精美國風全彩分鏡漫畫,讓歷史故事好看又好懂。本書遵循《資治通鑒》“以史為鑒”的編撰初衷,在漫畫后選附《華杉講透資治通鑒》中華杉先生的歷史觀點,從企業家角度挖掘歷史中的領導者智慧,轉化為孩子用得上的現實啟示,讓孩子邊讀歷史,邊收獲過人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