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之一。分上下兩篇,上篇內容主要涉及皮膚的結構和功能(第二章)、中醫對皮膚和皮膚病的認識(第三章、第四章)、皮膚病的中西醫診斷(第五章、第六章)、皮膚病的一般治法和預防方法(第七章、第八章)。下篇是各論,詳述了十五類皮膚病的病因病機、診斷、辨證要點、治療和預防。每一章的編者都是在治療該類皮膚病方面有著豐富經驗的知名專家。教材內容緊扣前沿,將中醫學傳統理論、經驗和當代名醫臨床心得有機結合,實用為主,力求使讀者成為理論知識扎實、實踐技能豐富、能夠獨當一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為總論,重點介紹中藥藥理學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中藥藥理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中篇為各論,重點介紹各類中藥的共性藥理作用和常用單味中藥及復方的藥理作用、作用原理、活性成分及臨床應用、不良反應等內容;下篇為實驗部分,重點介紹各類中藥常用的實驗方法。上、中、下三篇在知識體系上進行合理銜接,并創新性的利用思維導圖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梳理,書后附有的練習與測試,供檢測和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教材供中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中藥材生產加工技術、藥學、藥物制劑、藥學服務等相關專業
本書分方劑和中藥兩部分。方劑部分共精選經方、驗方980余首,按其功能效用分類,分別介紹其組成及用法、主治和臨床應用;中藥部分共精選中藥540余味,以表格形式闡述,包括性味、功能、主治病癥和常用劑量等。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中醫與四季養生,重點介紹中醫基礎養生理論,全面闡釋了中醫四季養生的原則和方法。下篇為四季養生方藥解析,以四季為主體,分為春夏秋冬四章,按季逐一詳解當季的滋補養生方藥以及各季節易發病調理方藥,并介紹應季湯品、茶飲和酒劑。書中方藥多出自中國古代經典文獻,這些方藥傳承有序、療效顯著、應用廣泛,適合日常防病保健,體現中醫治未病理念。
本書以柴胡為對象,圍繞藥材質量評價與中醫方劑研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提出以藥材質量評價為出發點、延伸至經典方劑的科學問題為導向、以代謝組學技術為手段的“中藥材質量評價-中醫方劑科學內涵挖掘”研究思路與策略,為中藥現代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全書共分為12 章,第一章至第六章介紹了柴胡藥材品質評價的研究內容,第七章介紹了含柴胡的經典方劑的抗抑郁作用研究內容,第八章至第十二章介紹了以柴胡為君藥的經典方劑逍遙散科學內涵的挖掘。本書適合醫藥院校、科研院所及制藥企業從事柴胡藥材生產種植、中藥研究與開發的相
石氏傷科是我國著名的中醫骨傷科世家,肇始于江蘇無錫前州鎮石家宕的石蘭亭先生,19世紀70年代遷滬懸壺濟世,至今已有近150年歷史。本書為石氏傷科第四代傳人石鑒玉臨證經驗總結。全書主要介紹了石鑒玉傷科學術思想,用藥特色及經驗方,對創傷性疾病、頸椎病、腰腿痛、膝骨關節病、股骨頭缺血壞死、骨質疏松癥等病的診治經驗,精選數十則傷科臨證醫案及數篇醫話,突出石氏運用“外傷內治、氣血并重”法治療傷科疾病的經驗特色。本書緊扣臨床,體現實用,摘錄不少石氏傷科內服外用經驗方、藥對、手法、驗案,臨床參考使用價值較高。
中醫是一門非常重視臨床的醫學,所以熟讀名醫的醫案是學習中醫的重要途徑。《名中醫治療血液病醫案精選》收集整理近現代名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醫案,每一個醫案都精挑細選,要求必須有復診,而且有確切的療效,醫案之后還有分析總結,對于臨床中醫師尤其是基層中醫師有非常高的指導價值。
本書以甲狀腺患者群需求為導向,基于甲狀腺疾病基礎介紹,發揮中醫特色,提供甲狀腺不同疾病的飲食指導,兼具科普作用與日常保健作用。大致內容:①甲狀腺的介紹、甲狀腺疾病的介紹;②飲食指導:以臨床常見的甲狀腺疾病進行分類介紹,針對每種甲狀腺疾病的特點,結合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提供多組食譜。讀者對象:①大眾:有甲狀腺疾病家族史,但為發病的有預防需求的人群。②患者群:已明確診斷甲狀腺疾病的人群,臨床治療同時進行日常飲食調護。③醫務人員:需要為患者提供飲食建議的臨床醫生及營養醫生。
本書挑選了120多種中藥,并按功效將這些中藥列入解表藥,清熱藥,祛風除濕藥,溫里理氣、開竅安神藥,瀉下消食藥,止血活血藥,止咳化痰藥,補虛健體藥,收澀驅蟲藥中。每種中藥又從藥用部分、醫家名論、形態特征、成品選鑒、實用妙方和中藥趣味文化等幾個方面進行詳細介紹,并配以金陵古圖、手繪彩圖和純實物照片,全方位地為讀者展現出中草藥的形態。
蜚蠊是傳統的動物類中藥材,藥用歷史悠久,自《神農本草經》起,歷代本草著作中均有記載。現代供藥用的蜚蠊為美洲大蠊,以其為原料,結合現代制藥理念和方法研制的康復新液正在臨床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已有超過20個臨床診療指南及共識將其收錄,同時也吸引了大量專家學者投入到對其的研究隊伍中,圍繞美洲大蠊及康復新液的研究論文已累計近萬篇。本書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康復新液的研究和臨床應用進行了系統而又全面的總結和梳理。根據康復新液的主要臨床應用,全書共分為消化內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外科、肛腸科、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