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東南第一要缺兩江總督,通過“湘人江督格局”和“北洋下南洋”兩個概念和進程的深入探討,將道光、咸豐至民國初年東南地區三次大的權勢轉移揭示出來,為晚清政治格局的演變貢獻一條新的解釋線索。在此基礎上,突出南北關系,并嘗試突破內外輕重、督撫專政的爭議,提出“有重心的同治”格局,用以理解晚清政治的特色及出路。
本書收錄16篇學術論文, 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多角度回顧上海的歷史, 探索歷史發展規律, 回答上海從哪里來? 為什么是上海? 用扎實的檔案文獻和史料考證, 呈現上海豐厚的歷史底蘊。本書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代史研究室主編, 主要是匯集上海史研究的最新論文及介紹有關上海史研究的學人、會議、新書信息。
“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作者用“異域之眼”,經實地踏察,以翔實、豐贍的史料和嚴謹的信史,從遠古、、強吳、古城、文武、書法、園林、昆曲等方面全面展示了蘇州西部丘陵山區萬年以來這方被譽為“世界罕見”的“核心江南”“天堂中的天堂”的奇觀異境,打開了一扇讓世界讀懂江南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最美窗口”,顯現出跨越時空的歷史文化魅力,并揭示出心靈的歸宿——“小康后”時代的“核心江南”,是如何從“小康社會”走向現代“美好社會”的成功秘訣,拓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
本書綜合運用了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及方法展開,尤其重點使用人類學田野調查法,對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鳳坪村的政治經濟、人口流動、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研。在深入挖掘整理鳳坪畬村的珍貴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展示了廣東鳳凰山畬族作為畬族發源地族群的獨特文化特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新時期該村落社會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原因,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社會文化變遷。本書積累了寶貴的一手資料,對傳承畬族傳統文化和豐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重要意義,對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華南
本書以“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為主題,收錄了少數民族非遺保護和傳承的相關最新研究成果;同時在《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2021)》的基礎上,繼續對我國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和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進行了分民族、分地區的統計分析,并結合各類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基本現狀,利
本書通過精選大量珍貴史料編纂而成,全景式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協商建立新中國的恢弘歷史畫卷,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五一口號”的提出及各方響應、民主人士秘密奔赴解放區、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節節勝利,籌建新中國和開國大典等精彩篇章。通過生動的描述,幫助生活在新時代的青少年兒童深刻全面了解黨帶領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特別是詳細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黨在團結各黨派各界人士,各族人民協商建立新中國的歷史事實。
本書選取黔東南地區一個苗族村落為研究對象,聚焦鄉村產業化轉型發展特點,洞察農業生產活動變遷,尤其近幾年來政府主導的經濟作物產業種植在當地推行的表現形式,結合民族地區歷史、自然、經濟、社會、文化背景進行深入挖掘與闡釋,分析小農生產向農業產業化生產過渡與并存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與社會關系變遷始末,是對中國鄉村現代性的一種積極探索,也是對我國現階段及過去一段時期內農村建設發展規劃的反觀與回應。
中華文化多元一體,一方面,中華文化由多民族傳統共同構成;另一方面,這種多元文化又在國家力量主導下,向現代轉型。如何在民族傳統與國家力量之間互動,是民間文化精英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書以歌師唐德海及其傳承人為研究對象,依托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視角,描述和解讀唐德海及其傳承人傳承賡續的民間文學,探尋歌師所呈現的個體與群體、歌唱與文本、經濟與政治、文化與歷史等維度的互動。
本書趣讀魏晉歷史,以簡明的筆法勾勒出魏晉時期的歷史脈絡。魏晉時代,是一個奮進與沉淪相互交織、理想與幻滅輪回交替的歷史時期。一方面,這段時期戰亂不休,先是三國鼎立,之后三分歸晉,接著晉朝發生八王之亂,北方出現十六國,南方建立東晉王朝。在烽火連天的亂世里,無數英雄各領風騷數十年;另一方面,世族門閥在政壇占據主導的地位,他們生活奢侈腐化,嚴重擠壓了寒門庶族的生存空間,堵塞了普通百姓的上升渠道,卻也帶起一股玄學清談之風,一時名士輩出,造就了灑脫通達、高揚自我的魏晉風度。本書與即將出版的《先秦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