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由清代陳復正編撰,刊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全書共6卷。卷一論述兒科中關于指紋、脈法及保產、調護、變蒸等內容;卷二-四為兒科主要疾病及雜證、瘡瘍的辨證施治;卷五-六介紹經陳氏增刪的《萬氏痘麻》歌賦170余首,附方130余首。
全書共分為醫家小傳、術業精粹、醫學講義、醫案采菁、驗方擷英、用藥一得、診余醫話、薪火相傳、年譜大事九大部分,結合多幅珍貴圖片,既立體地展現了何竹林多彩的從業經歷,又翔實地記錄了其業醫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精要易覽、實用性強。在提高中醫同道的診療技術,啟迪其進步學思,提升醫德修養諸方面,皆有極強的參照意義和指導作用。
本書為國醫大師許潤三臨床經驗的集成之作,從學術淵源、學術思想、方藥心得、經典驗案、診余漫話、薪火相傳等方面全面展示了許老的臨床用藥特色和辨證論治的精妙之處。
《傅青主男科》為清代醫學家傅山所撰,是我國第一部以男科命名的專著。全書共兩卷,分傷寒、火證、郁結、虛勞、痰嗽、喘證、吐血、嘔吐、臌證、水證、濕證、泄瀉、痢疾、大小便、厥證、癩狂、怔帥驚悸、腰腿肩臂手足疼痛、心腹痛、麻木、脅痛、濁淋等二十二門,涉及男科遺精、滑精、淋、濁、陽強、陽痿、腎子痛、偏墜等病種。另外,本書還收錄了雜方、小兒科、女科等內容。
本書共8卷,每卷1門,分為提綱門、內因門、外體門、上竅門、胸膈門、腹脅門、腰膝門、下竅門8類,每門羅列相應的若干病證。每病證之下按大意、內外因、外候、脈法、治法、用藥、選方排列分別論述,其內容包括內科各種病證及部分五官疾患。
本書共10卷。卷一是醫論及圖說,醫論共14篇,以介紹醫學淵源、指導學醫門徑為主;圖說根據《內經》列述人體骨度部位及臟腑、生理等。卷二為脈訣、脈法及色診。卷三、卷四為本草徵要,以《本草綱目》為主,精選常用藥物400余種,按草、木、金、石等分為11大類,概括其主治功效等。卷五至卷十論述以內科雜病為主的33種病證的病機及治療,并附醫案。
《醫學啟源》,共3卷,金代張元素撰,刊于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上卷著重在條析臟腑病機,而附以臟腑諸病的用藥心法;中卷為《內經》主治備要和六氣方治;下卷為用藥備旨,論述藥性的氣味厚薄、寒熱升降,以及四氣五味、五臟苦欲等理論,是研究藥性最有系統的專篇。張元素以《素問》為宗旨,吸取了《中藏經》分辨臟腑寒熱虛實和錢乙五臟虛實辨證用藥處方之精華,系統歸納整理了臟腑辨證。同時,張氏吸收了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的內容,又參以《素問》有關氣味厚薄、寒熱升降及五臟苦欲理論,把運氣學說運用到
《時病論》由清末著名醫家雷豐所撰,書中所載時病為感四時六氣之證,非指時疫。全書共8卷,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痃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為綱,集四時六氣之病為目。每卷均羅列出常見疾病、擬用諸法、備用成方和臨證醫案,綱舉目張,理法方藥齊備。書末有附論13篇,論述了作者對于時病辨證與治療的觀點。歷來論述時病者較多,但專論四時之病者較少,雷氏所撰《時病論》專論時病,補前賢所未逮。
《醫學源流論》屬醫論著作。分上下兩卷,清代徐大椿(字靈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著,時年靈胎65歲,此書是其主要的醫學論文集,共收其評論文章九十九篇。上卷論經絡臟腑、脈、病、方、藥;下卷論治法、書論、各科、古今。
《溫疫論》是明末醫學家吳又可所撰的我國第一部溫疫病專著,對后世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全書分上、下兩卷,系統論述了溫疫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診斷要點、治療方法和具體的方劑藥物等。同時,作者創立了“戾氣”病因學說,強調溫疫與傷寒完全不同,并提出了許多傳統中醫學理論中沒有的觀點,對于豐富和發展中醫外感病學的理論和證治做出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