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中國文化遺產特性和中國傳統的審美崇尚與價值取向,緊扣文化遺產在經濟社會現代性發展過程中的價值和意義,客觀審視劃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思想與實踐發展演變歷程;對當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作出與學界完全不同的學術思考與認知;創新性研究提出中國特色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理念;重構當代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原則;全面系統地厘定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目的、任務及路徑選擇,并進一步闡釋論證了新時代保護發展文化遺產肩負的歷史使命與職責擔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人民在邁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大業的道路上須臾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理念。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肥沃土壤和豐厚滋養,迫切需要在青少年“成人”的過程中根植于心。本書緊緊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青少年茁壯成長這一核心問題,以較厚重的文化功底,并佐以較翔實的歷史文獻資料,從精神層面、政治與制度層面、教育與學術層面,較系統闡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成人”中的巨大價值和意義;并以開闊的文化視野,對中外歷史上有代表性的文明發展
本書立足于“奇”“妙”二字,收錄六十四篇文章,分為先秦奇文、秦漢奇文、三國兩晉南北朝奇文、隋唐五代奇文、宋元奇文、明清奇文六章。
本書是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基地重大項目“互聯網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研究”(項目批準號SC17EZD050)的成果圖書。本書主要對互聯網時代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詳細分析,提出了互聯網時代“中國夢”視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新目標,提出互聯網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路徑與方法;分析了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和難點,以及互聯網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價值、傳播內容、傳播策略、傳播主體、面臨的機遇
本書從森林系統尺度出發,研究元陽梯田景觀格局變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價值,建立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提出適應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通過TM影像、無人機遙感技術、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對元陽梯田核心區域的景觀格局演變進行分析,采用實地采樣等方法研究森林土壤特征、固碳能力;采用市場價格法、替代成本法、當量因子法等價值評價方法, 構建評價模型對元陽梯田稻田系統和森林系統的經濟(初級產品提供)、生態(氣體調節、氣侯調節、水調節、環境凈化和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社會(景觀旅游)等價值。最后提出
大清盛世由盛轉衰的政治密碼,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沒落的轉折點,起義與平亂爭相上演。康乾盛世不過百年,農民起義、張格爾叛亂已漸漸掏空清王朝的國庫。天理教教徒勾結太監,在紫禁城內發動叛變。這對嘉慶的打擊非常大,自古造反都是發生在宮廷外,可這次造反居然就發生在紫禁城內。屢次遇刺使得嘉慶反思之余又束手無策。從嘉慶開始,清朝的皇帝越來越平庸,一代不如一代。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后,道光飽嘗了戰敗的屈辱,國內的局勢還越來越亂,更糟糕的是帝國并沒有一個合適的繼承人,最糟糕道光選擇了更加平庸無能的咸豐……
我們可以用四個關鍵詞概括乾隆的一生:權術、武功、風雅。乾隆的一生從來就沒有離開權術,權術是駕馭整個帝國的基本手段。在位六十年,乾隆窮兵黷武,處處彰顯帝國的武力,也拓展了大清的版圖,武功反映了他內心深處好大喜功的一面,但也屬于他政績的一部分。至于風雅,對乾隆來說是私生活不可或缺的情調,文治武功之外,還需要風雅來陶冶性情。晚年,乾隆稱自己為十全老人,這十全并不是什么文治和德政,而是指十次征戰。由此可見,在內心深處,乾隆跟清朝的皇帝們一脈相承,都認為武功遠比其他東西要重要。在乾隆身上,流淌著
康熙在治國和外交策略上,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所以他能神不知鬼不覺地除掉鰲拜,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設府置縣,善治蒙古民族協和,擊退沙俄侵略,少年天子究竟有多少危難時刻。選拔良臣、懲辦貪官,嚴肅吏治,重農治黃興修水利,千古一帝運籌帷幄令人豪情萬丈。在整個清朝,帝王之術在康熙手中達到新高。作為一個皇帝,康熙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作為一個父親和丈夫,他身上有著太多的悲劇,九龍奪嫡,六十一載盛世的背后隱藏了多少帝王心術和寂寞悲涼。
《武當抗戰記憶》以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的武當地區的抗戰事跡為軸心,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圍繞“武當抗戰那些人”和“武當抗戰那些事”,講述了在武當抗戰中從愛國將領張自忠、方振武,到以筆為槍的臧克家、姚雪垠、碧野,到巾幗英雄趙劍英,再到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軍民一心抗擊日寇侵略的事跡,謳歌了武當兒女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本書主要依據的資料有英國外交部遠東檔案、英國共產黨、工黨的歷史檔案以及倫敦馬克思紀念圖書館保存的援華會檔案, 國內外報刊1937-1950年間對援華會的報道, 該運動國內外親歷者的回憶錄、日記等文獻, 通過文獻法、階段劃分法和比較法, 首次較為系統地梳理了援華會演變的歷史, 追溯了其在不同階段的活動和變化, 分析了其內部矛盾產生的起因和造成的后果, 討論了全英助華聯合總會與援華會的關系, 深入探討了援華會產生的動因、歷史分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特別是援華會與共產國際、英國政府及政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