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面向高校師生,著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教育問題進行探討,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借鑒,采用取長不論短的方法,著重于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全書共八章,主要介紹了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探析、傳統文化教育的屬性和功能、大學生心理教育價值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大學生創新素質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增強新時代高校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關系、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整體性設計等內容。
歷史是好的教科書,也是清醒劑;尤其是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是現代中國人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 本書搜集了大量的中國古代文獻(包括出土文獻),效法紀事本末體史書,圍繞中國古代史中的重大事件進行編寫,注釋力圖簡潔明了。對于學習者,特別是歷史學專業本科同學以及廣大中學歷史教師而言,是一部系統學習中國古代歷史的資料。
本書以正史資料為基礎,用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語言將蕩氣回腸的戰國史呈現在讀者眼前,書里有耳熟能詳的戰國四公子,有慘絕人寰的戰爭史詩,有百家爭鳴的學術思想,有諸侯的霸主更迭,是一部精彩絕倫的通俗戰國史。本系列圖書分兩部,本冊為第二部,收錄了五章,包括趙國的崛起、卑劣的全民公敵、圍毆時代、西北二狼終于秦及一統六合
本書以《晉書》《資治通鑒》為藍本,用七個篇幅講述了十六國時期的歷史。司馬炎封王、立魯鈍太子司馬衷埋下隱患,賈南風亂政導致八王之亂,北方少數民族趁此機會,紛紛而起,先后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十六個國家。本書詳細講述十六國從興起到滅亡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兩晉在此期間組織的歷次北伐戰爭,最后以元嘉第二次北伐失敗、拓跋燾飲馬長江結束。此中有“何意百煉鋼,化作繞指柔”的劉琨,有聞雞起舞的祖逖,有長天怒吼的武悼天王冉閔。當權者雄心勃勃,懷揣著一統天下的夢想,荼毒著生靈,踐踏著土地,直到夢碎。后來者擎
本書站在理論與實踐兼顧、個案研究與宏觀思辨交融的多學科研究立場,以多學科交叉的學術視角探討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詩性傳統的延續路徑,將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同文化建設的進程相結合。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借助國內外詩學研究的相關理論,從壯族民歌習俗、詩性傳統壯族闡釋壯族文化遺產隱含的詩性基因、詩性思維和詩性精神;下篇重點探討詩性傳統與壯族文化建設交融整合的路徑與方法,從壯族聚居區文化建設實踐,探尋壯族文化傳承的新機制,從文化保護與文化建設的交融整合,促進壯族文化的發展繁榮。
為加快構建當代中國史學科三大體系建設,擴大當代中國研究所在國史學科的引領作用,貫徹落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十四五”規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十四五”規劃中關于學科年鑒的要求,當代中國研究所于2022年啟動編纂《當代中國史研究年鑒》工作,每年編纂出版一本。《當代中國史研究年鑒.2022》為首卷,包括學科發展概況、學術成果、學科動態、機構簡介和大事記等欄目,力求全面反映當代中國史學科的年度發展狀況,是一部具有綜合性、權威性、文獻性特征的年度資料性工具書。
吳晗是明史研究大家,他一生寫過兩部明史:《明史》和《明史簡述》,本書均收入,分為上下編,故稱全編本。
收入本書上編的《明史》原有四章,現存三章,即《元帝國之崩潰與明太祖之建國》《靖難之役與遷都北京》《南洋之拓殖》。本編增補的五章(《朱元璋的統治術》《明初的恐怖政治》《明代的軍兵》《明代的新仕宦階級》《明代的社會經濟》)選自吳晗其他作品,與原有三章構成一部較完整的明史,呈現了明代歷史全貌及其重要歷史特點。
下編《明史簡述》共兩章,簡明扼要地講述了明太祖建國、明成祖
為何一場基于 “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良好愿望的宏大改革最終走到了初衷的反面? 為何在變法者眼中本為 “利民”的政策卻一步步地蛻變為 “害民”的惡政? 為何一位清廉高潔、富有才智的治國能臣會在后世士大夫的口中成為北宋敗亡的“罪魁禍首“?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極具轉折性及影響力的事件之一,從政治、 經濟、軍事到教育、風俗、人心;從中央、各部、州府、縣鎮到鄉村,變法深入到了國家社會的每一個環節、階層和群體,本書全景式地展現了新法推行過程中遇到的悖論、陷阱與困境,非常獨到地分析了各類利益群體的反應和行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安史之亂后,面對內憂外患,唐帝國江河日下,李唐的統治者作出了哪些決策。國家從揚棄、自信、包容和開放,走向固化、自滿、盲目和無序,為什么國運跌落并走向滅亡?
文史學者李旭東帶你揭開李唐王朝盛衰之變的歷史謎題,洞悉安史之亂后朝堂的風云突變;以多維度、全局化的視角,展現時代劇變中個人的抉擇和掙扎。 <
《兩宋之變》描繪了自1100年正月徽宗趙佶繼位起,到1141年宋金紹興和議,南北對峙的歷史,展現了北宋帝國由盛而衰,急轉直下,最終滅亡,以及南宋軍民步步抵抗,最終立足江南偏安一隅的全過程。全書共九章,分別介紹了趙佶繼位,宋聯金抗遼,第一次汴京保衛戰,靖康之恥,南宋建立,金兵南下,川陜大戰,金國聯齊伐宋,宋朝反攻,南北對峙等情節。本書敘事宏大,架構嚴整,筆法平實,從客觀的角度,將北宋滅亡時軍民拼死抵抗的慷慨悲歌娓娓道來。上演了一幕幕或令人拍案而起、發盡上指,或令人椎心泣血、扼腕嘆息的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