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為第8輯。設有經濟與社會研究、思想與文化研究、政治與軍事研究、研究述評和史料評介五個欄目。秉承“以中國的視野審看河南,用河南的事實解讀中國,從厚重歷史里延續中原文脈,在偉大現實中傳承華夏文明”的宗旨,主要刊發中國近現代史領域的優秀學術成果,突出原創性、前沿性、系統性,同時適當刊載有關地方史研究的珍稀資料與口述史。
海棠古鎮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西北部,是南方絲綢之路靈關道進入涼山的第一重鎮,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海棠古鎮》一書,由甘洛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組織多位文史學者及本土作者編撰而成,從古鎮的歷史沿革、名勝古跡、民俗風情、紅色文化、脫貧成就等多個維度,全面展現了古鎮的歷史文化和時代風貌。本書既是對海棠古鎮歷史資源的保護和傳承,也是對古鎮文化資源的再次發掘,旨在吸引廣大讀者關注海棠古鎮,關注甘洛縣文化旅游開發,從而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做出貢獻
六合,為“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門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六合區政協發揮委員資源優勢,組織專門力量編纂出版《六合文征》,以實現前輩鄉賢的世紀宏愿。 全書分為兩編:上編收錄六合(古棠邑)行政區劃內本土作者的作品;下編收錄非六合籍文人,但曾經在六合任職、僑寓、旅歷、交游,撰寫的涉及六合山川人物、掌故逸聞或著述序跋等作品。 這些文章,展現了六合歷史的源遠流長、文化的豐富多彩,勾勒了六合山水生態、社會生活的瑰麗圖景。
《湛江通史》全面地反映湛江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的歷史發展變化,以通史形式,復原湛江地區自新石器時代至今近6000年期間自然、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變遷,及其在各階段的特點、性質和發展規律;發掘梳理重大歷史事件及其利弊得失;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和啟示,為湛江地區歷史科學研究和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湛江提供參考和服務,同時也為湛江人和外地人了解湛江歷史提供一部通用讀物,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是一部湛江地區的歷史總匯,是填補廣東省區域通史空白的著作。
近代中國歷史方面的連續性學術研究文集,主要涉及歷史人物、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法律、文化、軍事以及史料輯存等方面內容。近代中國第三十七輯包括民國人物研究\近代中外關系\近代軍事\近代社會經濟\社會救濟與教育\書評與史料輯存等六個單元內容。共收錄17篇文章,其中有清季浙江對外交涉中的官紳關系、廣大民眾抗日自衛團指揮系統的確立與取消、抗戰勝利陰影下大后方企業技術人員的歸去留、清末民政部與社會救濟、宋慶齡接受古巴華僑捐款始末等研究文章,這些文章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和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這些歷史
《微觀清史100日:帝國重構、五行八作與城市摩登》是作者多年來對清史深入研究的成果,本書有兩大特點:一是不同與以往大多數歷史類書籍的宏觀敘事,作者采取微觀歷史的寫作手法,選取了有特殊意義的100天作為了解清朝268年歷史的窗口,從小事件切入,對清朝政治、軍事、文化、民生等各方面作專題式的解剖,讓讀者在知曉歷史細節的同時,對清朝的整體歷史也有了全方位的認識;二是本書既有學術書的嚴謹,又兼具大眾讀物的可讀性,作者通過對大量史料的耙梳、整理、比對,還原歷史的原貌,將史書典籍中晦澀的記載用生動鮮活
余秋雨《文化課》汪曾祺《寫作課》王安憶《小說課》朱光潛《美學課》馮友蘭《哲學課》。 1,余秋雨:文化課 “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文化課》中,作者在深邃的觀察之后,用親身經歷和鮮活的感受來解讀這一根本的問題。 系統化地論述了何謂文化,何謂中國文化的本性等等問題,針對社會心理的浮躁,和作家本人的深邃思索,用罕見的直言不諱的批評,揭示了各階層對文化本源的迷失,響亮提出文化重建的要義在于回到真善美。可謂發聾振聵。 2、汪曾祺:
《中國文化入門》是一套為海外學習者設計的中國文化通識型教材。無論是準備參加HSK、IB還是AP中文等考試的海外學習者,還是對中國文化報以濃厚興趣的愛好者,都可以使用本教材。《中國文化入門》(上、下)共四個單元16課。每個單元名都是一個漢字,分別是美、智、禮、和。從第一單元美開始,到第四單元和結束,四個漢字帶領學習者完成一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中國文化旅程。內容涉及地理山水、建筑設計、書畫瓷器、文學音樂、衣食住行、古代科技、禮儀制度及儒釋道思想等多個方面,包羅萬象卻并不艱澀難懂。在提供不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