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試圖從整體高度分析一百多年來美國在不同國際條件、不同實力對比背景、不同國內政治氛圍、不同決策機制下的軍事戰略演變。作者力求把握國際關系、戰爭戰略、軍事變革三大領域的內在聯系,探索美國外交、國際危機應對、對外戰爭行為的規律。本書指出,美國在危機、戰爭時期的決策,有時表現得理性、堅定,有時卻相當輕率、魯莽;美國歷屆領導人高談世界和平、避免核戰爭,卻又熱衷于軍事變革,甚至主動挑起軍備競賽;美國各屆政府的安全戰略強調其特殊性和創新性,同時又有鮮明的歷史連貫性;美國國防領域的精英人物極富個性
1776年,托馬斯·潘恩《常識》的出版極大地影響了英國與其北美殖民地之間斗爭的走向。時至今日,常識在西方國家仍然是一種強大的政治理念。然而,常識的信仰從何而來,其民粹主義邏輯如何塑造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這些問題的答案并非不言自明。 美國歷史學家索菲婭·羅森菲爾德以流暢的文筆,對跨大西洋啟蒙運動和革命時代進行了新的闡述。從17—18世紀的倫敦、阿伯丁、阿姆斯特丹,到試圖建立一個常識共和國的費城、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巴黎,再到對常識哲學不斷討論與利用的柯尼斯堡和紐約,她的敘述跨越兩個大陸和多個世紀,對常
一直以來,洗錢、賄賂、腐敗主要與世界上的貧窮國家聯系在一起,尤其是發展中國家。1981年,《明鏡周刊》首次報道了聯邦德國首都波恩的政治家涉嫌貪腐,并把德國和政治體制腐敗、不能與時俱進、工作效率低下的弱國聯系了起來。在“透明國際”2018年的全球清廉指數排名中,德國僅排在第11位。那么,德國是一個腐敗的國家嗎?它究竟有多腐敗?
從1949年波恩成為聯邦德國首都的“內幕”,到2012年德國總統武爾夫涉嫌濫用職權而辭職,作者分析了自1949年以來德國重要的腐敗案件,探究
本書以解密的英國外交檔案文件為基礎,以冷戰國際史為研究視角,集中而深入地分析了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英國對歐洲緩和的外交政策、外交實踐及其意義,進而剖析當代英國外交的突出特征。本書重點論述了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安全秩序、英國與蘇聯的關系、英國與歐洲裁軍三大問題,揭示了英國在歐洲緩和潮流里有主動追求緩和與被迫邊緣化的兩面性,分析了英國緩和觀的具體含義,展現了英國在歐洲國際關系重大問題上的表現及其原因,總結了英國對歐洲國際關系的思考。 本書雖是對當代英國外交的歷史考察,
本書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于2020年11月出版,是一本反映美國真實司法不平等的法律暢銷書。近幾十年來,美國受到逮捕、審判和監禁的人口數量激增。形形色色的被告人來自不同的種族與階層,然而他們受到的懲罰竟然大相徑庭。本書審視了種族不平等與階層差異是如何影響美國刑事審判的,揭示了刑事法庭內外平等和公正蕩然無存的悲慘狀況。作者通過旁聽刑事聽證,與被告人、辯護律師、法官、警察和緩刑考驗官訪談等形式對波士頓法院展開了系統性的實地考察,最終寫就了這本令人眼界大開的著作。
本書聚焦婦女人身權益保障、職場男女平等、反家庭暴力、女性隱私權等方面,結合憲法、勞動法、刑法、民法典、反家庭暴力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規定,將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設置場景問答的方式展示,清晰展現法律在生活中對婦女權益的保障。本書通過所設問題的特征,分為如下幾篇:政治權利篇、人身和人格權益篇、勞動者權益篇、財產權益篇、婚姻家庭權益篇、繼承權益篇等,設置了如下問題:女性遇到“咸豬手”怎么辦?女孩遭同學欺凌,如何保護少年的你?分手后,女方遭遇男方繼續糾纏如何處理?剛入職就
該書順應新時代數字政府建設的定位與方略,立足政府治理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背景,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開展大數據時代政府治理轉型的基礎理論研究,探索數字政府建設的本質特征、建設路徑、實踐困境,以及各地區數字政府建設的模式創新、現實梗阻和融合路徑。順應“大興調查研究”的趨勢,對國內外數字政府建設典型案例進行梳理,總結提煉數字政府建設的關鍵要點,同時剖析數字政府建設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問題。聚焦政府治理體系的關鍵域及其構成要素,創新構建數字政府建設指標體系,包含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治理績效和治理技術共四個一級指
本書將勞動法的研究視角從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現代意義勞動法,向前推進至人類社會出現社會化勞動和規范化法律之后就出現的勞動法律現象。從“軸心時代”開始對比中國和西方各國不同的勞動法現象和勞動法文化,直至現代勞動法和勞動法治模式的生成。回答了勞動法治模式的本體性問題,從勞動法治模式的構造與機理兩個維度,從勞動法的生成與運行兩個方面綜合回應這一問題。通過對勞動法的研究視點、立法體例與治理方式的生成來闡釋勞動法的生成模式,通過勞動權利、勞動權力與勞動法益的運行闡釋勞動法的運行模式。進而分析和闡釋中國勞動法
“法律是什么”一直是數個世紀以來法哲學領域中備受爭議的難題,法律僅僅是由社會事實所決定的嗎?法律與道德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系?在不借助于一種“法律應當是什么”的道德觀念的條件下,我們能否全面地描述和界定法律?我們對于法律的理解是否必然蘊含著對于法律的解釋?法哲學是有關描述“法律是什么”的理論,還是有關規定“法律應當是什么”的理論?安德瑞·馬默教授在這本著作中對有關“法律基本性質”的這些問題提供了全面的分析。
本書基于作者近20年田野調研所形成的經驗質感而成,力圖梳理、總結法律的經驗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并不源自方法論教材,而是在田野調研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來的,具有相當的本土性和獨特性。它并不預設論題,而是在調查中發現論題并在深入調查中展開研究,特別有助于理解中國法治與中國社會。在復雜的現代社會,人們只能了解自身工作生活所能接觸的某些實踐,掌握其中的部分信息,因此,田野調查是獲取經驗的主要渠道,是涵養經驗質感的合適方法。本書對法律經驗研究方法的總結和透視,可以幫助研究者意識到學術創新如何從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