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為指導,以民族瀕危口述史料征編為切入點,全面、系統的探究并論述了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征集、整編、保護與開發利用,試圖為其他民族口述史料征編工作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為社會各界對土家族進行多維度研究提供翔實的口述史料。全書分為土家族歷史與文化研究、口述史料與土家族口述史料、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征集、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整編、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的數字化保護、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的開發與利用六個部分。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已結項,結項評價為良。
本書通過文獻調查和實地調研,從白族口承文藝非遺的現狀和信息資源建設的現實需要入手,系統梳理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建設的總體思路,深入探討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協同保障機制、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建設的業務方法等問題。第一,白族口承文藝非遺的概念界定和發展概況。本書界定的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主要包括大本曲、吹吹腔、白劇三種非遺項目。通過文獻調查和實地調研的方式,對白族口承文藝非遺的源流、發展歷史、表演、劇(曲)目、藝人、表演團體等現狀進行全面調查和梳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在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助力之下,中國近代史學科發展迅速、成果豐碩,無論研究的廣度還是深度,均有顯著進展,學科體系日趨成熟。從學術史的角度,回顧中國近代史學科的發展歷程,重新審視相關研究理論與方法,檢討各具體分支學科的研究進展,以期在更高的學術基點上推進近代史學科話語體系的拓展與創新,成為學界思考的重要話題。 長期以來,張海鵬先生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理論與方法有豐富的論述,并且持續思考近代史學科體系的理論建構,老而彌篤。是年5月,適逢海鵬先生八十華
“人文西藏”叢書旨在通過新手法、新視角,點面結合,立體呈現,講好中國西藏故事。全套叢書分為兩輯:一是“西藏風情”系列:包括《雪域經輪——西藏宗教考釋》《藏地風土——西藏民俗趣談》《物華天寶——西藏藝術掠影》《高原華章——西藏文學擷英》《流年乾坤——西藏歷史述略》,全方位描繪西藏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風貌,向國內外讀者展示西藏魅力和時代亮色;二是“西藏歷史文化名人”系列:包括《松贊干布》《元朝首任帝師八思巴》《九世班禪傳》《首席代表阿沛·阿旺晉美》,通過西藏歷史人物形象側面反映西藏社會
本書圍繞龍灣區成立35周年這個主題,對16位人物進行口述歷史訪談,揭示龍灣區發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全書主要口述歷史訪談對象包括:龍灣區第一任區委書記孫成堪;2008年被評為“改革開放30年龍灣十大風云人物”的項兆敏;龍灣區人大專職常委張延文等。
2018年5月,海南大學與中國對外關系史學會在海南省文昌市清瀾港聯合召開“第四屆南海《更路簿》暨海洋文化研討會”,研究南海海洋政治、歷史、文化、考古、法律等領域的100多位專家學者應邀參加。 著名專家劉慶柱(中國社會科學院)、高之國(國際海洋法庭)、李國強(中國社會科學院)、汪前進(中國科學院大學)、曲金良(中國海洋大學)、李金明(廈門大學)、孫光圻(大連海事大學)、傅崐成(廈門大學)、劉義杰(海洋出版社)等專家學者,在會議上作了主題發言,與會學者圍繞南海歷史、考古、文化、交通、地
《遼金西夏是》分為上篇“遼金史”和下篇“西夏史”兩部分,在50多萬字的篇幅內,充分展現了公元10世紀至13世紀與宋朝并存的三個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歷史,系統論述了遼、金、西夏王朝的建立、興盛、衰敗及其滅亡的歷史過程、經驗教訓,并對三個王朝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軍事制度、文化社會諸方面進行了詳盡的闡釋。本書對出土文獻的整理和梳理取得了在史料方面的進展和突破,例如上篇引用了遼代碑刻《大王記結親事碑》說明遼早期的私有制情況,利用《懂洲西會龍山碑銘》說明遼代頭下軍周的居民民族成分等。
魏晉南北朝是指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特殊時段,始于東漢的滅亡,終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國、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朝與北朝。本書體例嚴謹,論證詳密,資料豐富,語言簡潔。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還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獨到的見解。不失為廣大專業工作者和歷史愛好者的必備之書。
故宮院長說故宮,跟隨老院長的文字與圖片,用現代眼光重新審視故宮的前世今生。
故宮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 二〇二〇年第一輯(總第十三輯)》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以刊登國內外學者關于中國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歷史、語言、考古、地理、宗教等方面的新研究成果為主要宗旨,發表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論文、書評和研究綜述等,以期推動國內學界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方面的進步。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 二〇二〇年第一輯(總第十三輯)》適合于從事中國西北邊疆地區民族語言、歷史、考古、地理以及宗教研究的國內外學者和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參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