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傳》以豐富詳實的史料、通俗明快的語言,娓娓講述了廣州這座城市從新石器時代到1949年間,從“化外之地”變成外貿重鎮、幾經毀滅又重獲繁榮的跌宕歷史。
全書以朝代為劃分,四條線索穿插書寫。一是城市形態的變化,比如廣州這座城是怎樣從無到有,它的城池、建筑、街道是怎樣建起來的。二是生活形態,尤其是衣、食、住、行、玩的變化,以及民間的各種習俗、節慶。三是經濟形態的變化:廣州是靠什么發起
本書緊密圍繞“屯堡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主題,從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視角綜合研究了西南地區及鄂西、桂北等毗鄰地區的部分特色民族文化,探索了一些發掘、保護區域民族文化資源的路徑,總結了一些促進區域民族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經驗,并回顧了近年來西南民族文化發展中的重大事件,梳理形成了大事記,著力為相關政府管理主體、市場主體和學術研究主體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
《如何承傳中華文化》根據蔡禮旭2011年11月同名演講整理而成,共二十四講。內容主要有“以師志為已志”“學習心態”“《弟子規》經句分享”等,對于學習和弘揚中華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面向海內外征稿的中文集刊,自2021年起每年出版四輯。凡屬中國古代文化史研究范疇的專題文章,只要內容充實,文字洗練,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均在收輯之列。尤其歡迎利用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各類形象材料進行專題研究的考據文章,以及圍繞中國古代文化史學科建構與方法探討的理論文章。此外,與古代絲路文化和碑刻文獻研究相關的文章,亦在歡迎之列。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周年,為了回顧與總結四十年來中外學界關于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系史的研究狀況、探索與討論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創新可能,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出版了本書。所收文章主要是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會員關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成果,以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聯合《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與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舉辦的“四十年來的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系史研究”博士生學術會議中關于近代中日關系史的專題研究述評論文。
好奇多在童年。因為從事教育,有幸經常遇見孩子們的疑惑。如見到一座塔,孩子會問:“這塔是干什么用的?”見到一柄玉如意,會問:“這個玉如意為什么做成這個樣子?”甚至看到菜地里的小草小花都會發問:“菜地里為什么有這么多野草啊?”
又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種種煩惱,孩子會問:“活著到底為什么?”“怎樣解決生活中的煩惱?”“人為什么會生病?”“爸媽為什么老吵架?” 還有在學習經典中碰到難題,孩子會問:“為什么道不可道?”“仁者壽——仁者為什么長壽
中國歷史書寫深受海洋史觀影響,導致中國歷史敘述“權重”發生偏移,以19世紀中葉以來通商開埠為基礎的東西關系“沖擊-回應”理論大行其道,直到拉鐵摩爾中國“亞洲內陸邊疆”研究恢復以南北關系為中心的“大陸史觀”之后,“過渡地帶”作為中國歷史的中心才受到重視。本書以中國西北為例,以地緣與空間視角下的農耕、游牧與綠洲互動為切入點,在“長時段”的眼光下,“西北”不僅沒有“停滯”,而且在“區域”空間尺度上發生了“巨變”,“長城-天山走廊”的形成為理解“中國”提供了新的視角。
自2013年開始,華中師范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開始在大數據歷史研究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大數據歷史專業開設了諸多較有特色的專業課程,其中《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系列講座系高等研究院、歷史文化學院共同舉辦,每年邀請10余位海內外在量化歷史研究、數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專場的資深教授、新銳青年學者做專題講座,其中部分學者研究成果、演講稿會結集成《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一書。本輯就是《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的第二輯。
《古史新探》是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創辦的一份“以書代刊”性質的刊物。本書是第3輯,共收十七篇論文,從時期看,先秦兩篇,漢至南北朝四篇,宋代八篇,明清三篇;從內容看,政治研究八篇,歷史地理和區域研究四篇,法制、社會、文化研究四篇,經濟研究一篇,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
本書由青年學者趙志剛著述,共分七章——舜城濟南,舜的傳奇一生,舜的歷史定位,舜文化概述,被遺忘的歷史,偉大的治水,虞朝十大臣。該書圖文并茂,每幅圖都附以說明闡釋,既簡明扼要又形象生動。該書必將受到青少年的喜愛歡迎,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歷史文化傳統教育的優秀讀物,并為弘揚舜文化盡應有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