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藝術設計而言,創新精神和意識是奠定藝術設計學科的根本和前提。在具體的藝術設計實踐中,新的觀點及思維表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藝術設計的生命力,基于此本專著從藝術設計的審美心理和表現出發,介紹了藝術設計創新思維的表達、藝術設計新觀點,在此基礎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闡述了藝術設計靈感的獲取與表達、藝術設計功能語言與構思表達、藝術設計的物化與比較,最后以視覺傳達中詼諧意趣的思維表現與運用為研究對象,結合實際案例詳細講述了應用實踐,以期對藝術設計創新設計能提供一定的參考。
全書共分5章,分別介紹了造型設計基礎的含義與發展、造型設計基礎的特點與學習方法,平面造型的基本要素、基本形式、特殊形式,色彩的概念與特性、色彩造型的基本原理、基本形式,立體形態的概念與特點、立體造型設計的基本形式、特殊形式,空間形態的概念、空間的種類與特點、空間形態的限定、空間的組合與處理方法、空間造型的基本形式。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園林景觀設計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教材,也可作為從事藝術設計相關人員的學習參考用書。
廢墟中誕生的包豪斯,驚艷世界百年,并成為塑造現代社會的藝術傳奇。
本書收集了100個包豪斯核心關鍵詞,將包豪斯的理念、作品和藝術家交織在一起,追溯了那些大膽追求創新與富有開創意義的故事。讓我們追隨瓦爾特·格羅皮烏斯、保羅·克利、瓦西里·康定斯基等包豪斯大師的足跡,探索以色彩、原料和幾何元素為代表的設計理念,是如何在繪畫、編織、攝影、舞臺、建筑、廣告等等領域大放異彩,其藝術形式又是如何不斷演變、生發甚至時而矛盾,卻始終向往自由實驗與自由
本書共四章,內容包括:秦社會藝術心理學、西漢社會藝術心理學、東漢社會藝術心理學、秦漢社會藝術心理學總結。
《西方藝術史觀念:再現與藝術史轉向(第2版)》在第1版的基礎上修訂,凝結了作者二十余年潛心教學和研究的成果,補充了新近的藝術發展趨勢和理論探討。西方現代藝術史及藝術批評理論的哲學基礎是啟蒙時代所奠定的再現理論,正是對這一啟蒙運動以來主客觀二元論的繼承和質詢,構成了西方藝術及其理論的歷史,然而西方藝術史理論始終未能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范式。有鑒于此,作者從非西方視角系統梳理、反思和批判西方藝術史理論,開創性地用匣子格子框子這三個形象性概念去概括西方藝術史敘事的演變,解讀了不同理論流
本書主要分析視覺傳達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首先概述了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內容,其次重點探討了視覺傳達設計語言、視覺傳達設計的表現方式、視覺傳達設計的傳播方式,最后在視覺傳達藝術的實踐應用、視覺傳達設計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以及交互體驗下的視覺傳達設計等方面做了詳細研究。
本書以春夏秋冬的色彩特征為靈感源泉; 根據每個季節的色彩特點, 歸納出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 如運用屬于 夏天的色彩, 搭配出自然色系, 大膽色系, 經典色系等等; 包含數百種不同的配色方案以及精美的實例; 通過CMYK和RGB數值打造實用配色方案; 為平面設計師、服裝設計師、室內設計師, 軟裝設計師、材料設計師以及對色彩搭配感興趣的讀者群體提供了參考素材; 本書立意獨特, 引出每一種色調所蘊含的不同內容以及其在不同文化中所代表的意義, 從而為色彩的使用與搭配總結出建議與參考。延續了《完
本書首先分別明確了日本畫論及中國畫論的定義,淺析二者各自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概括了中日繪畫的材料和技巧,通過展示個人作品,形象生動地呈現了中日繪畫的魅力。講解全面、意蘊豐富、案例翔實,讓讀者理解并感受到美術作品之美,提高了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同時有助于促進美術的交流和發展。
本書作者為耶魯大學藝術史教授瑪麗·艾倫·米勒,共分為十章,分別介紹了瑪雅文明中的建筑、雕塑、宮殿、法院、彩繪容器、壁畫、書籍等。同時,作者利用最新破譯的瑪雅文字,為瑪雅藝術提供了新的解釋。
本書分為中國古典繪畫藝術中的文圖關系、中國繪畫藝術中文圖關系的經典形式、中國古典繪畫藝術中文圖對話的美學基礎三編。上編是對中國歷史中文圖的四種關系進行歷史梳理及深度闡釋,是文圖關系的整體性研究。中編提取了以圖為文的經典形式——題畫詩、詩意畫進行深入分析,以歷史為線索 ,以每個時代重要畫家題畫詩和詩意畫為例,探索圖畫畫面如何呈現詩歌,探索在圖畫呈現詩歌的過程中,圖與文之間發生的合作、對抗或互顯等關系。下編考察了繪畫中文圖對話的美學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書畫同源、詩畫一律、詩畫融通等,并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