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是以編年體全面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領域重大史事的資料書,旨在為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提供翔實可靠的史料,同時也為國內外讀者查閱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資料提供方便。舉凡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衛生、民族、社會、人口、宗教、疆域、地理、區劃、災害、氣候、生態、資源、軍事、國防、外交、對外聯系和國際反應等方面的大事,均在編寫之列。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1957年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第九卷,起止時間為1957年1月1日
本書是本社的重點影印圖書項目“著名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之一種。全書20冊,收錄河北大學圖書館所藏的20種方志,包括康熙《寶坻縣志》、雍正《高郵州志》、《民國淮陰志征訪稿》等,其中10種為孤本,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本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簡稱《國史編年》)第四卷,起止時間為195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本卷在編撰過程中,注意突出1952年的歷史主線,即《人民日報》元旦社論所指出的,“一方面爭取抗美援朝斗爭的更大勝利(包括和平解決的勝利),另一方面爭取完成大規模經濟建設的主要準備工作”,以及圍繞這一主線所發生的幾個最為重要的事件,即開展或繼續開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運動,力圖反映1952年歷史全貌。 本卷條目的主要資料來源于當時
本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簡稱《國史編年》)第六卷,起止時間為195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國史編年》不同于一般的《大事記》。其體例兼采編年與記事本末兩種史書之長,即:以“綱文”按年、月、日排列大事;“目文”敘述事件的來龍去脈;部分重要條目后附以“文獻”,并加“注釋”和圖片。 “綱文”力求簡明、準確,經得起查對核實。“目文”敘述事件起因、經過,力求完整和客觀,一律不作與記事無關的描寫和評論。文獻參照《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的編選范圍,
本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簡稱《國史編年》)第五卷,起止時間為195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本卷在編寫過程中,注意突出圍繞1953年三大任務形成的主線,即《人民日報》本年元旦社論所指出的:“1953年向全國人民提出了三項偉大的任務:一,繼續加強抗美援朝的斗爭,爭取更大的勝利;第二,完成和超額完成1953年度建設計劃;第三,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通過國家建設計劃”,以及圍繞這一主線所發生。的其他重要事件。 本卷條目的主要資料來源
北京的歷史源遠流長,北京的文化燦爛豐厚。從梳理人類發祥地到天下帝王都的發展歷史,再到勾勒現今北京城與人的存在方式,你會發現這座城市的宏闊與寬厚,包容與親切…… 本書從建筑、文學、藝術、人物等方面介紹了古都北京的歷史淵源和
本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簡史《國史編年》)第三卷,起止時間為195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本卷在編寫過程中,注意突出1951年的歷史主線,即《人民日報》本年元旦社論所指出的,“用極大的努力,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鞏固我們偉大的祖國”;以及圍繞這一主線所發生的幾個最為重要的事件,即開展或繼續開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三大運動。 本卷經中央有關部門批準,選用了一批中央檔案館過去發表過的檔案。其中,在撰寫條目中參考、提煉、摘寫的有7
本書依據中外文字史料和絲綢之路上的重大考古發現,分階段系統描述了從青銅時代至鄭和下西洋時代絲綢之路上以絲綢貿易為主體的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地域范圍涉及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南亞、中亞、西亞、北非和歐洲,配有上百幅精美圖片,有些圖片是第一次公開發表。
《中華文明史》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撰寫的一部多學科融合的學術著作。以文明既是人類的創造史、也是人類的演進史這一觀點貫穿全書,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別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以及人的心靈世界,展示其錯綜復雜的關系,做出總體性的描述,以突出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以及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過程。 全書將中華文明分為四個時期,以中華文明史上重大的轉型作為分期的依據,細致地描繪了各個時期文明的特點、亮點,及其承上啟下的關系,彰顯那些對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探討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