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促進了高等教育國際化,高等教育組織跨國辦教育,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40年以來,逐漸經歷了從簡單、單線的人員交往到多層次、多維度、多向、復雜的國際化實現形式。跨國高等教育在中國主要表現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中外合作辦學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操作等一系列問題已引起了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共同關注。中外合作辦學可以通過合作舉辦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完整高校建制的機構方式進行,也可以通過沒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合作舉辦專業和課程的項目和機構方式進行。相對于
《海派》由近現代文學史料研究大家陳子善教授、圖像文獻與城市文化史研究大家張偉研究館員主編,為首部以“海派”命名的雅俗共賞的海派文化專題讀物。 主要內容涵蓋:1)名家“日記與書信”,通過名人的信札或明信片,真實再現當時社會背景與作者境況,可讀性及文獻價值極大。2)“名家”話題或口述實錄,再現早期的往事以及專題軼事等。3)專題研究,披露早期事件的真相,以進一步還原歷史。4)對影像深度解讀,或近代史料的最新披露以及當代文化的思考等。內容原則上以名家撰寫為主,文章原創“首發”,圖文并茂,雅俗共
學前兒童家庭與社區教育是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也是培養未來幼兒教師基本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這門課程以學前教育學、學前兒童發展等課程為基礎,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學好這門課,不僅有助于學生從家庭與社區教育的角度了解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與規律,更能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與解決學前兒童家庭與社區教育問題的能力。《學前兒童家庭與社區教育(微課版)》系統地介紹了學前兒童家庭與社區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則和方法,探討了制約家庭教育的各種因素,分析了特殊類型家庭與不同年齡段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和教
本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面向實訓教師探討師范生專業實訓體系的構建與實施路徑;第二部分側重師范生專業實訓指導,首先從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導入、課堂提問等基本技能切入,指向教師資格證國考與地方教師招聘考試,擷選典型案例,圍繞教材分析、教學設計、模擬授課等展開系統有序的專業實訓,最后討論師范生校內外實訓及教育論文寫作。本書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理論闡述與時俱進,實踐資源豐富致用,凸顯時代性、針對性,不僅提供基本實操模式,更注重引領讀者展示個性、敢于創新,提升專業實踐素養。本書是小學數學教育專業
《新時代背景下北京市學齡前兒童同胞關系研究》是由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牽頭,北京市六所幼兒園合力打造,為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采用調查研究的方式了解北京市學前兒童同胞關系的現狀,從父母教養方式、父母同胞沖突處理策略、親子依戀以及同伴交往能力等方面總結同胞關系的影響因素,并通過家園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探尋同胞沖突處理及關系提升策略。內容既有學術高度,又具有普及性的特點。書中以大量家園共育、幼兒園活動、父母育兒的真實案例向讀者呈現了大寶、二寶的成長狀態及多子女父母育兒的心路歷程,對于學前教育工
本書運用交易成本理論、產權理論、創新資源理論、教育治理理論等,采用理論分析、數理推導、實證研究和博弈論等方法,聚焦新工科產教融合平臺的產權及其治理、新工科產教融合平臺主體的行為策略及其治理、新工科產教融合平臺的穩定性及其治理、新工科產教融合平臺的評價指標體系,提出提升平臺綜合治理能力的對策建議,以期促進教育系統與產業系統的深度融合,實現推動新工科高質量建設并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作為中國—中東歐國家高校聯合會中方秘書處,面向中方成員高校征集雙方教育合作優秀案例,最終選編20個案例結集出版。這些案例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高校探索合作實踐的第一手寶貴經驗,既反映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教育合作的特色,也體現了教育國際交流共性規律,為高校進一步拓寬對外交流合作路徑提供了來自一線視角的參考,幫助高校在未來擴展交流形式、豐富合作內涵、取得務實成果。本書通過人才培養、科研合作、平臺搭建和人文交流四篇內容,高層次、寬領域、多角度展示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合作取得的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結合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思政進行頂層設計,全面推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試點運行良好,學校組織專家評審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經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和總結凝練,形成了《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思政綱要》。 《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思政綱要》基于最新《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社會工作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求,涵蓋其所列社會工作專業所有專業主干課程及部分專業特色課程,有社會工作概論、社會調查方法、社會心理學、
本書運用實證調研與理論分析的研究方法,對新時代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基本狀況、師德建設、黨的建設、途徑方法、組織領導、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論證剖析。立足高校實際,針對當前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不強的現狀,著重分析其深層次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重視理想信念教育、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強化黨的思想引領、創新思政工作方式、深化師德師風建設、加強考核評價監督等有效對策。
本書以西南地區貢山等地的田野考察為起點,通過對鄉村中小學在校學生及畢業生的觀察與訪談了解其生存現狀,探索其生存現狀與文化生態的內在關聯,挖掘文化生態對于鄉村學生發展的規定性,定義文化生態視角下鄉村學生發展的基本內涵。繼而,結合田野考察與文獻資料分析,建立文化生態視角下西南地區鄉村學生發展的教育機理,溝通“理論可能性”與“實踐可操作性”,并由此確立具體的教育策略。通過深入研究發現:西南地區鄉村學生的發展需要文化生態視角的觀照。國家及地方政府對鄉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企望通過教育先行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