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義務教育信息化發展中面臨的財政供給不足和義務教育發展水平較低的背景下,對義務教育信息化供給主體的選擇、供給主體供給什么,供給的手段或途徑應該如何選擇,供給的適度性的監測評價體系等理論層面進行了分析,初步構建了義務教育信息化供給適度的理論框架;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義務教育信息化供給整體樣態、義務教育信供給不均衡等問題及原因進行了實證分析,最后提出了提升經濟欠發達地區義務教育信息化供給水平的對策措施。
本書介紹了中國式教育創新與慕華成志教育科技集團根植清華、面向未來的實踐和探索,體現了慕華成志面向未來的教育創新與實踐的完整思考。全書從時代背景、教育理念、體制創新、社會參與、典型案例、機遇挑戰等多維度進行了章節布局,展現了清華企業踐行“中國式教育創新”的行動路徑,具有鮮明的時代發展特色。 本書可供當前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以數字化撬動教育變革、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的各類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和行業企業相關人員參考。讓更多教育工作者從中形成對教育的多維思考,了解社會參與教育的多種形態模式
福州大學對于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始于2016年。2016年,《陶瓷工藝學》《孫子兵法鑒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一批課程開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在教學中融入文化傳承、價值塑造、心理育人等思政元素。2018年,學校在福大政1號文《福州大學關于扎實推進一流本科教育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強化課程的價值引領和文化育人功能”,推廣應用“價值引領、知識拓展、思維訓練、能力建構”育人理念和模式,同年獲批福建省重大教改項目《構建立體化育人體系,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人才》,以此項目為實施框架,全面啟動課
本書運用交易成本理論、產權理論、創新資源理論、教育治理理論等,采用理論分析、數理推導、實證研究和博弈論等方法,聚焦新工科產教融合平臺的產權及其治理、新工科產教融合平臺主體的行為策略及其治理、新工科產教融合平臺的穩定性及其治理、新工科產教融合平臺的評價指標體系,提出提升平臺綜合治理能力的對策建議,以期促進教育系統與產業系統的深度融合,實現推動新工科高質量建設并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作為中國—中東歐國家高校聯合會中方秘書處,面向中方成員高校征集雙方教育合作優秀案例,最終選編20個案例結集出版。這些案例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高校探索合作實踐的第一手寶貴經驗,既反映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教育合作的特色,也體現了教育國際交流共性規律,為高校進一步拓寬對外交流合作路徑提供了來自一線視角的參考,幫助高校在未來擴展交流形式、豐富合作內涵、取得務實成果。本書通過人才培養、科研合作、平臺搭建和人文交流四篇內容,高層次、寬領域、多角度展示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合作取得的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結合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思政進行頂層設計,全面推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試點運行良好,學校組織專家評審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經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和總結凝練,形成了《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思政綱要》。 《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思政綱要》基于最新《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社會工作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求,涵蓋其所列社會工作專業所有專業主干課程及部分專業特色課程,有社會工作概論、社會調查方法、社會心理學、
本書運用實證調研與理論分析的研究方法,對新時代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基本狀況、師德建設、黨的建設、途徑方法、組織領導、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論證剖析。立足高校實際,針對當前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不強的現狀,著重分析其深層次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重視理想信念教育、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強化黨的思想引領、創新思政工作方式、深化師德師風建設、加強考核評價監督等有效對策。
本書以西南地區貢山等地的田野考察為起點,通過對鄉村中小學在校學生及畢業生的觀察與訪談了解其生存現狀,探索其生存現狀與文化生態的內在關聯,挖掘文化生態對于鄉村學生發展的規定性,定義文化生態視角下鄉村學生發展的基本內涵。繼而,結合田野考察與文獻資料分析,建立文化生態視角下西南地區鄉村學生發展的教育機理,溝通“理論可能性”與“實踐可操作性”,并由此確立具體的教育策略。通過深入研究發現:西南地區鄉村學生的發展需要文化生態視角的觀照。國家及地方政府對鄉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企望通過教育先行實現
本書以跨文化交際理論為指導,結合對日本文化特征的分析,通過具體案例剖析中日跨文化交際中摩擦的種類、成因及對策,為人際交往中的跨文化休克問題提供最優解決方案。選取人際交往中最普遍也最實用的感謝文化、道歉文化進行比較分析,同時選取中國人赴日留學、日本人來華留學與跨文化交際,日資企業中日員工日常交往與跨文化交際等進行對比分析。
《中醫藥歷史與文化》是由長春中醫藥大學主辦的學術集刊,旨在傳承中醫藥歷史、弘揚中醫藥文化,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凸顯中醫藥人文底蘊,打造進一步探源中醫藥歷史脈絡、發掘中醫藥文化價值、探索中醫藥發展規律,推動中醫藥人文研究的重要學術陣地。本刊刊發內容涵蓋中醫藥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藥與人類醫藥文明傳承與傳播、中醫藥歷史與文化典籍研究、中醫藥文化與圖像史、中醫藥考古等跨學科研究領域,具有鮮明的中醫藥人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