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發展理念有關論述為依據,以歷史研究為基礎,以五大發展理念為主體,著眼全面性、思想性、現實性、知識性、可讀性要求,對五大發展理念作出較為詳盡、深入、準確的解讀。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到第三章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傳統文化、西方發展理念分析新發展理念的理論依據。第二部分是第四章和第五章,分析了新發展理念的內涵。第三部分是第六章和第七章,分析了新發展理念提出的時代背景。第四部分是第八章到十二章分析了從五個角度深度分析新發展理念。第五部分是第十三章,分析了完整、準確、全面貫
《北京國際形象與對外文化傳播》以短視頻傳播、冬奧會和北京城市形象為切入點,展開案例研究。主要圍繞連續三屆的“愛上北京的100個理由”,從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等視角,闡述北京在國際形象塑造、對外傳播方面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書中既有在華外國友人的他者之見,又有國內學者的反思和比較,對提升北京乃至我國國際形象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既可為北京城市形象傳播、國際傳播、對外文化傳播領域的研究者提供參考,也適合政府、企事業單位從事國際傳播、對外文化傳播工作的從業者借鑒學習,同時,對于聚焦北京國際形象與對外文
國際組織在全球治理和應對氣候、疾病、貿易、發展、恐怖主義等眾多全球性議題中的角色日益重要。隨著其重要性的抬升,國際組織也成為學界和政策界關心和關注的熱點。關于國際組織的論著可謂汗牛充棟,但從青年學子的視角去親身觀察、體驗和思考國際組織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可謂鳳毛麟角。《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北京大學青年學子的思考》的主旨即在于探討不同的國際組織在全球治理中所發揮的角色及其所面臨的形形色色的挑戰。《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北京大學青年學子的思考》第一部分是對國際組織理論的思考,分別從官僚領導的
本書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以政治認同為理論分析視角,使用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政治認同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治認同保障國家安全的歷史經驗,為從政治認同維度實現新時代的國家安全提供了新思路和切實可行的建議。
在我國反腐敗斗爭已經取得壓倒性勝利之際,作為治本之策的預防腐敗體制機制建設也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并在大力推進中。為此,本書根據國外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對國際上公認的四種預防腐敗利器,即防止利益沖突制度、政府公開透明制度、官員財產申報與公示制度和吹哨人保護制度進行系統梳理和介紹,并與我國相關制度框架和運行進行細致比較,在文明互鑒的大視域下考察分析各自的優缺點,最后提出可行的完善我國相應制度的對策建議。
本書主要介紹了國外學者對西方民主理論和實踐的批判,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對西方民主的反思。本書首先從價值、政體形式和治理方式三個層次討論了民主的概念和內涵;隨后,分析了民主概念的嬗變,民主在西方國家如何從“人民的統治”轉變為“人民選舉自己的統治者”,以及國外學者對民主意義異化的批評;論述了國外學者從制度弊端、社會惡果和治理失效三個角度對西式民主展開的反思;分析了部分西方國家壟斷“民主”解釋權、向世界強行輸出西方民主模式的惡果。本書作者認為,民主并非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萬靈藥,西式民主既存在諸多缺陷,更不
本書以機構養老服務中的政府責任作為研究主題,以社會保障學、行政管理學、公共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為指導,在文獻研究、社會調查和歷史分析的基礎上,對人口老齡化和社會福利社會化背景下機構養老服務中的政府責任進行剖析。通過構建機構養老服務中的政府責任分析框架,實證分析了現行制度下政府在機構養老服務中的制度設計責任、服務生產責任、財政供給責任、監督管理責任的現狀和問題,進一步探討了政府履責問題的原因,提出了要通過明確機構養老服務屬性差異、提升公辦養老機構服務能力、增強政府的財政供給、健全監督管理制度
本書通過考察20世紀上半期中國社會創造觀念的興起與發展,分析人性闡釋與社會結構變動之間的關聯,增進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特點的理解。本書發現, 這一時期創造性的人著重主張非競爭性的進取性人格,是在傳統社會階層結構變動的背景下,文化精英力圖建立新的團體整合與階層聯結的一項依據。它旨在通過個體的變革形成新型關系紐帶,推動中國社會從穩定性秩序轉向進步性秩序,是追求現代性同時反思西方現代性的文明探索在人性構想上的體現。
1885年至1924年間中國經歷了劇烈的政治與文化變革,這場變革根本上是由人們思想上的轉變引起的。本書追溯近代中國國家觀念的形成,探討經歷過兩千多年君主統治的中國人,為何在清末民初不再相信君主制,并且如何在新觀念上建設新的國家。作者嫻熟運用各類史料,不僅梳理主要政治思想家的思想演變,分析大眾政治文化中反映出來的觀念,還重點闡釋“公民”“主權”等概念在中國被吸收與改進的過程,為中國從舊式王朝向現代國家的關鍵轉型提供了新的解釋,對有關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經典話題亦能有所啟發。 方法論上,本
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是國家掌握人口、征調賦役、管控社會秩序的基本手段。以唐代兩稅法承認客籍為標志,中國古代戶籍的著錄對象、編制原則乃至管理系統都發生了劃階段的重大變化。本書綜合利用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融通簡牘學與敦煌吐魯番學的研究,在全面系統整理戰國至唐代中期戶籍文書的基礎上,以專題形式對這一時期戶籍制度的發展演化及其相應的社會結構變化進行實證考察和理論分析,并從簡紙更替這一全新視角揭示中古時期伴隨著書寫材料的改變,國家行政制度和社會控制方式相應發生的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