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宏觀經濟角度為讀者解讀當前經濟形式背后國內外的深層次原因,指出國民經濟三大部門、國有企業、地方政府、民營企業、居民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自上而下的修復對策。從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開始,擴大中央財政支出,穩定地方杠桿,為微觀主體的資產負債表修復贏得時間,并最終擴大其投資和消費需求。書中提出,重塑中國經濟增長戰略的核心對策,就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并發揮政府宏觀政策的積極作用,努力實現國民經濟三大部門資產負債表扭曲的糾正和修復。
到底是什么在阻止人們做好事?決策究竟受制于哪些因素?擴而大之,為什么世界會變充滿痛苦、折磨和謊言,我們如何建造一個親社會環境,建設更美好的社會?…… 在這些問題的帶動下,作者開始尋找根源。 自私與善良作為在我們內心相互較量,它既會平衡成本與收益,會追求良好的社會形象,也會受制于情緒和情感做出不同決策,甚至在同伴行為或者群體責任擴散的情況下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作者對人類的決策需求做出細致剖析,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人性的弱點、局限,更深入地理解人們為什么采取或拒絕親社會行動,
我們為什么需要商業生態系統?本土企業如何有效地構建商業生態系統?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無論企業、行業或國家,都需要從一個更加復雜、動態和寬泛的商業系統出發進行整體考慮,這便是商業生態系統的視角,而良好的商業生態又可以實現多方共贏,于是這本書應運而生。
作者及其團隊在多年一線調研及實踐的基礎上,特別歸納總結出一套商業生態構建方法論,從理論分析、方法論解析、案例研究、落地實踐及未來展望等多個層次展開,系統解答了什么是商業生態系統,如何培育商業生態系統等問題,并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提質升級新階段,全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新與質,把握其理論內涵與實踐外延?新質生產力與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有哪些關聯?政策及金融服務又該如何支撐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本書收錄了林毅夫、黃奇帆、鄭永年、劉世錦、黃益平、姚洋等國內一線學者、專家對中國經濟的觀察與思考,結合外部形勢及內部特征,圍繞新質生產力的定義與內涵,從戰略支撐、產業支撐、金融支撐、基礎支撐、目標引領等角度,對新質生產力這一
本輯主要圍繞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互協調選稿,著重分析在全球經濟增速下滑的當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各自的發力點以及如何相互配合的問題。另外,稿件還從老齡化社會的養老挑戰、公共治理以及制度組織等角度,討論了當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改變。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考希克·巴蘇的“經濟學家行與思”一文,將他所到之處的經濟發展和人文風情融于經濟學家的思考,可以一窺各地經濟發展的差異,為學者做國際比較提供思路。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打造經濟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能和構筑競爭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指引。 本書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教授基于多年研究成果,從系統論視角,以要素結構功能為基本分析框架,圍繞科技創新、新型工業化、現代化產業體系、新型生產關系、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等關鍵議題,深度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路徑,為讀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質生產力,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機遇提供重要參考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活,經濟才能活;金融穩,經濟才能穩。
我們該如何準確理解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邁進,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從金融與中國式現代化、優化金融服務、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風險、擴大金融開放、培育金融文化、建設金融強國和堅持黨的領導這八個方面,全方位深入解讀了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內涵和實踐路徑,幫助讀者全面準確理解金融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
本書綜述了技術效率測度方法和空間隨機前沿模型的發展脈絡,發現已有文獻對內生性空間權重的關注相對不足。借鑒空間計量經濟學前沿文獻的做法,本書使用控制函數方法刻畫空間權重矩陣的內生性,在不同估計框架下給出了模型參數的三種估計量,并用理論分析與模擬實驗相結合的方法討論了這些估計量的大樣本性質和小樣本性質,最后將所提出理論方法應用于中國城市級面板數據,可以更為準確地測度我國各城市的技術效率水平并把握它們之間的空間溢出模式。
該書基于開放合作視角分析資源型地區經濟難題的影響因素與形成機制,破解開放難題關鍵是要加強對外聯系,并構建基于合作視角的資源型區域經濟轉型路徑,同時,利用中國省域層面、城市層面的截面、面板數據,構建計量模型對我國資源型區域的開放度與經濟發展關系、資源型區域的對外合作進行實證檢驗。2017年9月國務院出臺42號文件《關于支持山西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山西提升開放合作水平,與京津冀開展區域經濟合作,融入京津冀協同國家戰略,重點對山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開展案例研究。
本書聚焦數字經濟發展對城市綠色發展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促進數字經濟中的新興產業和經過數字化改造的傳統產業向低碳化轉型,既保留數字經濟的數據驅動、技術驅動和創新驅動特征,又在溫室氣體排放、生態系統維持和循環減量方面明顯減少對環境的壓力,從而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可借鑒的分析框架,能夠將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平衡、保持生態環境穩定等全社會共同目標整合在一起,能夠加深關于當前我國城市環境治理問題的理論解釋,為促進城市社會經濟低碳、綠色、高效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