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是現代大學必須具備的三項基本職能。本書緊扣大學教育現實,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全面、系統、深入歸納了大學服務社會的成就、問題及建議,對高等教育工作者、管理者、研究者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個性化推薦算法在當前移動互聯網新聞傳播中發揮著信息過濾和分發的主導作用,可根據用戶的個人數據選擇性地向不同用戶群體推送差異化的信息,由此可能造成信息繭房、過濾氣泡等后果。本書對移動互聯網中個性化新聞推薦應用的用戶進行實證研究,探討個性化推薦算法的運作是否在不同人口統計特征的用戶群體中產生影響以及產生了何種影響(包括:信息娛樂化傾向加劇、信息多樣化與信息偶遇程度降低等等),歸納個性化推薦算法在不同用戶群體中產生的傳播偏向,從而對“個性化算法是否導致信息繭房”等學界爭鳴的研究問題作出回答,
本書以國家科研機構為對象,從政府與科學的契約關系出發,圍繞組織形式、資助模式、人才管理、績效評價、成果轉化、科技合作等方面,系統歸納了當前世界主要科技強國國家科研機構的運行管理特征,對于新形勢下我國優化國家科研機構布局、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具有重要的決策參考價值。本書全面回顧了國家科研機構的緣起和演進過程,并結合科技發展態勢和全球競爭格局重構需求,研判國家科研機構的未來圖景,提出從科層管理轉向柔性治理的發展趨勢。
本書選取20個關鍵詞,通過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諸多案例,對跨文化傳播理論做了生動的講解。本書特別重視雙向視角的采用,既從中國人的角度審視西方文化,也通過外國人的感知來反思中國文化,從而在換位思考中加深對跨文化歷史經驗的認識。
本書基于人力資本理論、推拉理論和投入產出理論,研究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學生流動及其對來華留學的影響;基于“一帶一路”國家創新能力與效率的評價,分析了中國政府獎學金對“雙一流”大學來華留學生的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發展》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外延以及歷史和當下國內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理論研究;闡釋了在全球化時代和文化多樣性世界格局的訴求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功能;概括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態、空間分布及其特征;并結合保護與發展的具體訴求,借助國內外經典和**案例,分析在全球化、現代科技與信息技術的語境下以及在城市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和保護發展的路徑與模式。本書中外兼顧,融理論性、知識性與個案實踐分析于一體,努力突破傳統教材單一知識性架構的表述方式,
作者從自身長期的學術研究經驗中提煉介紹了什么是全球傳播和如何研究全球傳播,研究了遠距離傳播歷史、全球傳播經濟、傳播內容的全球流動,全球傳播政治的出現、全球傳播政治、全球鴻溝的不平等、全球傳播與全球沖突、文化與全球傳播,并結合當下的信息社會現實提出了在線全球傳播,預判了全球傳播的未來。本書介紹性與研究性并存,對全球傳播的歷史、現在和未來進行了梳理和研判,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教材應用性。
本書旨在探討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創新大學生的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培養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才。本書分析了“互聯網+”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深入探討創新教育的概念及其在大學生培養中的應用,介紹了大學生德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最新研究內容,分析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本書深入剖析了創新教育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對于大學教師加深對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解,更好地發揮創新教育的優勢具有一定的幫助。
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但幸福之路往往崎嶇蜿蜒。當今時代,物質富裕,科技發達,教育普及,但人們的幸福感并沒有同步提升。日常經驗和實證研究均表明,教育年限的增加并不必然帶來受教育者幸福感的普遍提升。為什么教育沒能顯著增進幸福?怎樣的教育才能促進每個人長久的幸福?這是本書試圖回答的問題,也是時代需要回答的基本的教育理論問題。本書從孔子、孟子、王陽明思想中提煉出幸福是不斷向上向善的心安這一核心理念,并認為教育的理論基礎主要不應是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分層理論,而應該是傳統文化所秉持的境界自
當前我國的幼兒體育課程教材普遍存在與國際前沿發展趨勢脫節、對體育的育人價值和幼兒的發展特點缺乏深入理解、理念和內容形式古板陳舊等問題,難以滿足一線教育工作者對于科學性、創新性、操作性強的課程及實踐指導的需求。 本書的編寫團隊在多年從事幼兒體育研究,開發出促進身體、認知、社交全面發展的立方核課程體系,并在全國多所幼兒園進行數年課程實驗和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編寫了這本集理論和實操為一體、立足于國內外體育課程改革前沿、聚焦幼兒全面發展、重塑幼兒體育理念的前沿課程指南。 本書由四部分構成:1. 根基篇,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