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繪畫史》是一部經典的繪畫斷代史著作。本書講述了19世紀前半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長達150年的西方近代繪畫史。作者以全局的視角,概括、總結了西方繪畫史上的流派和畫家,以及主要畫家的代表作品,結合當時的世界歷史、國家情況、社會變遷,生動地分析了各個繪畫流派的形成,并對當時的畫家為何畫出具有各自特色的傳世之作做出了獨到的分析。本書日文原版自1975年初次出版以來,加印40余次。2017年重新修訂、改版,根據新的研究調查明確了部分基本信息,將所有畫家作品均以彩圖的形式刊載,增強了本書
戈雅為西班牙王室繪制的《卡洛斯四世和家人》中,王后站在中央傲視眾人,身為國王的卡洛斯四世卻退居右側,這是為何?
被拿破侖加冕后的約瑟芬正值人生,而在當時的肖像畫中,約瑟芬為何周身卻彌漫著一種清冷寂靜的憂郁氛圍?
被野心和欲望扭曲了內心的蛇蝎美人,被政治利益裹挾身不由己的王室女性,美德與勇氣兼備的名門之后,光彩照人、魅力四射的沙龍女主人,名畫之下除了美貌,還有勇氣、智慧、欲望、陰謀、愛而不得。《名畫中的女人》詳細解讀24位歷史上的傳奇女性,擷取相關的歷
20世紀符號學成為了人文學科中很重要的基礎理論。在藝術史和視覺文化理論中,符號學成為了重要的方法論。但是形象或圖畫是否是一種符號這一問題還未被充分解決。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圖畫轉向和圖像轉向的提出,語言學轉向和符號學轉向被抵制,形象研究中的反符號學理論成為了理論研究的焦點。在這種思潮之下,形象不是被看做一種特殊的符號,而是重新獲得了自己的獨立和自治的身份。本書意在澄清符號和形象之間的關系,并期望這種澄清能有助于解答“什么是一個形象?”這個基本的藝術理論和形象研究問題。
此書的寫作,源起于2014年作者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哈佛大學文藝復興研究中心”的學習和實地考察,經過六年多的研究與積累完成了寫作。此書分為六章20多萬字,在方法上突破了風格發展史和天才論的視角,把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壁畫,放在真實的空間中進行研究。這十二幅壁畫位于佛羅倫薩“至圣圣母領報教堂”的“誓言庭院”中,至今仍位于原地。壁畫作者是從15世紀到16世紀的6位佛羅倫薩藝術家,其中安德里亞·德爾·薩托是研究和寫作的重點。通過對誓言庭院十二幅壁畫的研究,可以全面地了解壁畫的空間與真實空間的關系;以及文藝復
日本漆文化享譽世界,漆器是日本工藝品的代表,令人意外的是,對于日本漆文化的形成、漆器技法以及社會傳播,依然有很多未知。日本學者四柳嘉章,對出土的繩文至現代的一些漆器進行科學分析,試圖揭開其中的謎團,作者也充分利用民俗學方法及豐富的文獻資料,描繪出僅憑鑒賞名品無法描繪出的漆的歷史。全書主要有四個篇章:漆的溯源、漆器與古代國家、生活中的漆器、飲食文化與漆器。
從2016年2月2018年12月,作者用3年時間先后尋訪了長沙、瀏陽、湘潭、婁底、岳陽、常德、益陽、邵陽、鳳凰、永州等地,采訪了50余位匠人,記錄了40種湖南傳統手藝的傳承現狀。受訪者大體為兩類,一類是有著家族傳承史,長的傳承到第9代;另一類是拜師學藝后終身執業者。受訪者中,有20位已經進入了國家、省、市、區級的非遺名錄,擁有一定的社會聲譽與地位,如湘西銀飾制作者龍吉堂、長沙銅官陶瓷煉制作者劉志廣,他們用一顆匠心和一雙手,造出世間至美之物;其余20位均為民間的傳統手藝人,散布在街頭巷尾
《漢族語言與漢族旋律研究》從對語言與音樂(旋律)相互發生、發展的關系研究入手,深入剖析漢語聲調、漢語詩律、吟誦、韻白以及現代音樂創作中對中國語言藝術魅力的再利用、再發現。該書首創計算機頻譜、音頻二維碼與樂譜綜合分析三結合的方式,為讀者和學術界首次提供京劇念白、道白、韻白譜例可視、可聽、可分析的全新閱讀體驗和學術思考。
本書是傳統民藝系列中的一本。灶神又稱灶王爺,灶君,灶君司命。中國民間傳說灶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上天匯報,正月初六返回人間。是神話傳說中等級的地仙。古時中國民間每逢初二、十六做祃,祭灶做祃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本書是了解中國傳統民藝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
小人同學被老師吃進了肚子里,情況危急,科學二郎立刻命令迷你機器人進入老師的體內展開營救。人體有哪些消化器官?被我們吃掉的食物是如何消化的呢?
傻瓜男生三人組用肌肉增強機器鍛煉身體,肌肉的結構是什么樣的呢?肌肉是如何發出力量的?長脖子同學伸長脖子時,會因為沒辦法呼吸、血液無法到達頭部而暈倒。那么人是如何進行呼吸的呢?心臟是如何把血液送到人體的各個地方呢?
消化器官、肌肉與骨骼、肺和心臟的功能……快跟著超級科學學校的神奇同學們,一起學習有
本書從觀察語言的由來及進化、創作中的空間觀察思考、瞬間的表現力、觀察對象的情感、表現力最終體現等幾個方面出發, 系統、精辟地講解觀察與表現的藝術思想, 并通過大量的實踐拍攝案例, 條理清晰地講述了創作的思維表達, 引導讀者能夠梳理出符合自己表現力的創作內涵、觀念和特點。作者結合其自身多年拍攝的照片詳細解說了場域、景物、人物、情節等的藝術表達, 以融合貫通的觀察力、思考力和表現力, 展現了攝影藝術的獨特性質和數字化時代的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