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參照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技術標準以及安全系統工程相關理論知識,以安全系統分析為基礎,通過對各類典型案例的分類解析,說明安全系統工程常見分析方法在實際安全工作中是如何科學應用和發揮作用的,包括預先危險性分析、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等。在每個針對性案例中詳細展示如何開展系統安全分析及定性定量評價等內容。
本書遵循“基本理論一特征事實—影響因素一溢出效應一政策建議”的研究思路,基于新發展理念對中國城市綠色技術創新開展理論、實證和政策研究。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共八章。上篇為“綠色技術創新理論研究”,該篇包括研究緣起、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國內外研究進展三章內容。中篇為“中國城市綠色技術創新實證研究”,該篇包括中國城市綠色技術創新的特征事實分析、中國城市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中國城市綠色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三章內容。下篇為“中國城市綠色技術創新政策研究”,該篇包括中國城市綠色技術創新的經驗
歷經百年發展,案例教學已成為提高工商管理等專業學科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商學院案例市場需求日益增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秉持為教學服務的理念,始終聚焦中國問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用案例回應時代之問。《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的構建》為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精選系列中的一本,書中精選了一批涉及生態文明、雙碳戰略實施、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等方向的優秀企業案例,包括曠視科技、美團、快手、鄂爾多斯、梅賽德斯奔馳等,通過呈現這些案例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典型做法,總結經驗,提供啟示,貢獻
本書是一部歷史學術著作,從生態文明角度對“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去哪里”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解讀。作者馬克·伯特尼斯認為不應該將自然史和人類史截然分開,人類文明的發展和自然界的演化從來不是各不相干的,人類文明和自然界的生態息息相關。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活動已經影響到了全球生態的方方面面,人類活動之于自然界連鎖反應的分量已經越來越重,因此人類文明的發展需要注重生態內涵,并且共同行動起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本書闡述人類文明史的學術角度較為新穎,突破了慣常的歷史研究路徑,具有較高的
本書立足國家綠色發展和“雙碳”目標對教育領域的新要求,系統介紹綠色低碳教育的時代背景和科學內涵,分析綠色低碳教育教學實踐、國際傳播、創新創業、先進技術等領域發展現狀和趨勢,探討綠色低碳教育的建設路徑,并給出實踐案例和重要參考。
本書分為6章。第1章介紹了我國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管理與替代現狀,提出了構建化學物質綠色分級技術的必要性和背景;第2章主要概述了我國、歐美發達國家以及國際組織等國內外化學物質綠色分級相關技術現狀;第3章主要介紹了典型行業化學物質清單構建的方法,并以涂料行業為例,依據篩選原則,整合相關信息,建立了該行業化學物質清單和數據庫;第4章介紹了化學物質危害終點的指標體系及其關注度分級方法,并對涂料行業化學物質進行了危害終點關注度分級等。
本書面向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重大國家戰略需求,科學認識共建地區水資源量的分布特征和地域差異,定量揭示共建地區水資源量狀況及國別差異,為國家更好地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基礎支撐。開展各國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分析和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揭示不同國家的用耗水演變規律,有助于制定水資源承載能力增強調控策略和防范水資源安全風險。
本書以問答形式,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固體廢物處理處置領域的基礎知識、關鍵技術、實際操作及最新進展,確保信息的易讀性和實用性。全書從基本知識出發,探討了固體廢物的定義、分類、環境影響以及國內外處理現狀,詳細闡述了固體廢物的管理、收集、預處理、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的各個環節,力求覆蓋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及資源化的全貌。本書資料翔實、實用性強,可供基層企事業單位的環保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閱讀,也適合高等院校環境相關專業師生、環保愛好者和宣傳工作者參考。
本書從微觀和宏觀2個層次分析了中國生物質能技術的減排潛力和減排成本。在微觀層面,開展了生物質能技術平準化成本分析、全生命周期GHG排放分析以及生物質能技術全生命周期GHG減排潛力研究。在宏觀層面上,綜合考慮生物質能資源潛力、與化石燃料的成本競爭力、市場需求等多個因素,基于自主構建的中國能源系統分析模型,模擬了滿足成本-效益最優的中國生物質能技術發展路徑及經濟減排潛力。研究結果表明,生物質能技術的減排成本相對較高,由減排潛力不確定性導致的隱形監管成本更加重了減排成本。這使得生物質能在利用過程中遇到
本書由從事陸地生態系統響應全球變化野外控制實驗研究的多個國內團隊合作完成,比較全面地梳理了全球變化野外控制實驗的技術細節和相關進展,并結合典型案例介紹了碳循環關鍵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全書共6章,涵蓋了主要的全球變化要素,如大氣CO2和O3濃度升高、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氮磷沉降、自然干擾和生物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