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共有基礎篇、栽培篇和實踐篇三個部分,將食用菌栽培學的理論與實驗內容分成16章,具體包括食用菌的形態結構與分類、生理生態、遺傳與育種、菌種制作與保藏、保鮮與加工、病蟲害防控等內容,以及八大類食用菌種類的生物學特性和栽培技術。本書將近年來食用菌生理學研究和生產技術的新進展等拓展資源收錄在數字課程中,類型有視頻、文獻、彩圖等。本教材條理清楚,簡明扼要,圖文并茂,篇幅適中。可作為農、林、師范院校中園藝、植保、資環、森林、微生物學、生物學及農經等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食用菌科研工作者和從業人員參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營養價值與保健功能
三、產業的效益
第二節 食用菌栽培發展簡史
一、中國食用茵栽培發展簡史
二、西方食用茵栽培發展簡史
三、日本食用茵栽培發展簡史
第三節 食用菌栽培現狀與發展趨勢
一、國內外食用茵栽培現狀
二、國內外食用菌產業發展趨勢
三、食用菌栽培學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食用菌形態結構與主要類群
第一節 真菌細胞的結構特征
一、細胞壁
二、原生質膜
三、細胞核
四、其他細胞器
第二節 真菌的營養體和組織體
一、營養體
二、菌絲的組織體
第三節 真菌的繁殖體
一、真菌的繁殖方式
二、無性繁殖體與無性孢子
三、有性繁殖體與有性孢子
四、子實體形態及其發育過程
第四節 食用菌的分類地位
一、子囊茵門
二、擔子菌門
第五節 毒菌
一、毒菌中毒類型
二、毒菌中毒后的急救措施
第三章 食用菌生理與生態
第一節 食用菌的營養生理
一、營養方式
二、營養需求
三、營養物質吸收
四、營養物質傳輸
第二節 食用菌的新陳代謝
一、呼吸作用
二、物質合成與分解
三、次生代謝
第三節 食用菌生長發育環境
一、溫度
二、水分與空氣相對濕度
三、氧氣與二氧化碳
四、光線
五、酸堿度
第四節 食用菌與其他生物的關系
一、食用茵與其他微生物
二、食用茵與植物
三、食用茵與動物
第四章 遺傳與育種
第一節 食用菌生活史
第二節 食用菌性親和系統
一、同宗結合
二、異宗結合
第三節 引種與系統選育
一、引種
二、系統選育
第四節 雜交育種
一、雜交育種的原理
二、雜交育種的親本材料
三、雜交育種的方法
四、雜交子的鑒定
五、優良雜交子的篩選
第五節 誘變育種
一、基因突變
二、誘變劑和誘變機制
三、誘變育種方法
四、誘變育種面臨的問題
第六節 分子生物學技術及其應用
一、DNA分子標記及其應用
二、PcR技術的原理及其操作
三、常用的DNA分子標記
四、DNA分子標記技術的應用
第五章 培養料與栽培設備設施
第六章 菌種繁育
第七章 草腐食用菌
第八章 木腐食用菌
第九章 工廠化栽培食用菌
第十章 藥用菌
第十一章 珍稀食用菌
第十二章 馴化中的食用菌
第十三章 病蟲害防控
第十四章 保鮮加工與菌渣利用
第十五章 食用菌生物學基礎實驗
第十六章 食用菌栽培學實驗
主要參考文獻
名詞索引
真菌中文名與拉丁名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