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按照歷史發展順序,對我國的考古發現做了系統的梳理,選擇其中那些曾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的焦點、熱點以及對中國歷史具有重大豐富、完善和改寫意義的考古歷史事件,從其發現過程、歷史內涵、史學意義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介紹和說明。
本書為《新視角讀“二十六史”》叢書之一種,作者在研讀《史記》的基礎上,站在新的立場和角度,通過簡明生動的語言和曲折的情節講述史記故事。對一些流傳不夠完整的故事,根據史料記載,增添了新的內容。書中一篇篇簡明扼要的故事,既獨立成章,又相互連貫、脈絡清晰,能引導讀者快速了解歷史進程、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該書語言簡練,通俗易懂,適合大眾人群,特別是中學生。基本特點是:忠于原著,豐富史料;以史為鑒,啟迪人生。作者撰寫的每一篇歷史故事,都有正史依據,非虛構,只是在語言和細節方面做些加工,以增強可讀
《史記》研究·傳記。這本書和對史記的篇章講解、賞析不同,可以說是一部非典型的人物志。作者的興趣是考察司馬遷是怎樣成為司馬遷的,以及他寫出的這部“六經之后惟此作也”的《史記》在歷史上得到怎樣的定位、認識和傳播。作者寫司馬遷的家世、學習和漫游時代、仕宦之路、交友與憂憤,猶如寫一部成長小說,在一個個具體的場景中,考察司馬遷的處境與應對,看看他怎樣一步步成長為一個獨特的自己。這個定位的視野拉得很廣,歷史、哲學、文學、政治學,征引廣泛。
本書是一本文史方面的學術論文集,作者們從各自熟悉、擅長的研究領域,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闡述,并整理了相關古籍和文獻,對讀者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見解深刻,立足江南文化和傳統中國文化,具有較高學術價值,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古代史不可或缺的學術著作。本輯內容包括對江南地區的進一步挖掘,從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論述了江南地區的發展。也有史料輯存和書評等內容,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在現代史學發展過程中,陳寅恪以個人獨特的方法拓展了史學研究的疆域。特點有三:一、以象征性證據,包括典故、文本寫作機制和不言自明的行為方式,推論和還原歷史現場;二、強調“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重建古人面對各種情境時種種可能的做法以及表達的意向,“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三、根據自己對現實的真切感受,在歷史中尋求歷史的教訓,賦予現實情感,“在史中求史識”。本書收入陳寅恪專著以外的主要史學論文和短文,可以領略陳寅恪瑰麗的歷史想象力,一窺陳寅恪歷史研究的“
皇太子制度是中國古代必不可少且至關重要的一個政治制度。皇太子一名從秦朝始,至清朝康熙年間止,上下兩千年間伴隨著皇太子制度而生的皇太子們不計其數。其中,有如愿順利登上皇位者,更有一批付出了沉重代價卻依然無法得償所愿的人,他們往往距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這些候選者無法成為最終勝利者的原因有很多,從外界環境的動蕩、朝臣間的制衡到家庭內部的兄弟相爭、身為掌權者的父親的猜忌……林林總總,讓每一個想要即位的皇太子都需要小心謹
處在皇權中心的后妃們,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涉足政治,本書中這21位王的女人,在愛情與權力之間輾轉騰挪,她們有的是權力的犧牲品,有的試圖在權力之下追求真情,有的已然通過權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乃至改變了王朝的走向。史官們將后妃與政治的關系上升到影響王朝興衰的高度,但在那背后,是多少身處權力與愛情夾縫中后妃的哀戚,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這些政爭中的女性。
自古以來,世家大族似乎就是一個令人仰望的名詞,世代公卿四世三公是一個可以被寫在史書中名垂千史的榮耀。因此,凡是把持過權力的家族往往難免自私,想將其傳之子孫后代,凡是有遠見的政治人物無不約束家人、重視家風家教,進而培養出一代代有才能的后代。但在這樣的傳承過程中,有一個角色不可被忽視,即掌握著天下大權的皇帝。有著雄才大略的皇帝定然不能容忍一個會威脅到自身權力的豪門大族的存在,于是,在皇權強勢之時便會削弱打壓世家的力量;在皇權稀微之時便是世家把持朝政,乃至決定皇位更替、王朝走向之日。在這樣的角逐
本書共分十一章,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從“和”字的起源開始,按照“和”字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典型歷史事件進行論述,揭示出“和”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并且指出“和”在當下社會所具有的重要現實意義。
本書共分十章,主要內容包括:櫟樹下的祭祀與歡樂;孔孟儒家的德性之樂;老莊道家的自然之樂;漢代的樂觀人生態度;魏晉時代“樂”的演變;唐人的樂觀豁達;宋代理學之樂的轉型;晚明彰顯自我之樂;清代對快樂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