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五章,內容包括:學生“自主管理”模式的建構、學生“自主管理”的組織及文化建設、學生“自主管理”學習模式的實施、學生“自主管理”學習模式的激勵評價與反思、學生“自主管理”常規方面的實施。
伴隨著閱讀推廣服務的深度開展,如何將有限的閱讀推廣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完善推廣活動外部和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提升推廣服務成效,實現推廣資源價值最大化成為閱讀推廣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閱讀推廣服務質量管理研究》從閱讀推廣用戶的滿意度出發,以服務質量管理為研究對象,論證了用戶閱讀滿意度的影響因素,以及各影響因素與閱讀滿意度之間的關聯規律及影響程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閱讀推廣服務質量管理策略,構建了基于用戶滿意度的閱讀推廣質量管理模型,并對提出的策略開展了實證檢驗。
師生關系一直是影響教育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人工智能的勃興,基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泛在網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推廣應用,不僅使教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而且給師生關系及其建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書發現,師生關系從原來僅限于人類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主體關系走向人類教師、機器人教師和學生三者間的三主體關系。本書探討對三主體師生關系及其類型的認識,以期為三主體師生關系建設,特別是相關主體的智慧教育素養提供借鑒和參考。
大科學裝置現已成為世界各國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的“國之重器”,其不僅展示了一個國家科研基礎設施水平和高端裝備制造能力的高低,而且還標志著一個國家最為核心的原始創新力的強弱。本書首先簡要介紹了大科學裝置的概念和定義、產生及發展、特征和分類、意義和目的;然后重點描述了部分歐美大科學裝置的概況,并總結了國外大科學計劃的經驗啟示;其次深入梳理了我國大科學裝置的發展歷程和現狀概況,找出了國內大科學裝置存在的問題及差距;最后對我國大科學裝置未來發展進行展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本書針對當前教育研究中因忽視農村學生發展導致其心智模式固化、內生動力不足等理論和現實問題,以農村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心智模式轉型”“內生動力機制構建”兩個維度,以及“理論透視”“現狀研究”“對策構建”“實施路徑”四個部分進行研究,構建基于心智模式轉型及其內生動力提升的農村教育推進策略,以期促進農村教育的內涵特色高質量發展。
本書是一本關于江南歷史上文人書事、逸聞掌故、習俗風物的讀書札記。全書分為書生活字作坊吳越潮硯邊譚昆曲記五個部分,以生動的筆觸記錄了米芾、紀曉嵐、龔自珍、祝允明、王韜等文化名人的雅聞軼事;也從文獻中考辨、實地中探查了老航船、昆曲中的建筑等帶有具有水鄉特色的江南風物。本書沿襲了作者已出版的多種江南人文手記清新雋永的風格,既是讀書札記,也有作者的人生體悟。在寫作中融文學、歷史、地理、哲思于一爐,以古人之事、自然之物啟發讀者,別有雅趣。
1930年代的德國,19歲的寇恩因納粹迫害被迫流浪,他輾轉各國,東躲西藏,經歷了挨餓、受凍、坐牢,也遇到了友情和愛情。本書刻畫了當年歐洲流亡者的生活狀態。
實體書店是特殊的文化產業,一方面屬于城市文化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一方面也受到城市文化的輻射影響,并在城市文化引領、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特殊作用。本書以世界各地城市書店為坐標,編者邀請分布在全球各個城市的華人向讀者介紹了全球10個國家17個城市的20家實體書店。這些類型不同、形態各異的域外實體書店為讀者打開了世界的一扇窗,拓展了讀者的視野,帶領其領略全球書店更豐富的場景,以及場景之后的文化沉淀和歷史脈絡,也為國內書店運營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美國桂冠詩人、普利策詩歌獎得主默溫去世之前最后的兩部詩集,代表了他晚期詩歌的最高成就,這些詩凝練、澄澈,充滿頓悟和對往昔的回憶。
本書以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紙媒話語主導權問題為關注點,探討在新的社會環境和新的傳播格局下紙媒提升話語主導權的路徑,提出紙媒構建適應移動互聯網環境的新的傳播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議,以使紙媒的新聞輿論工作更好地適應媒體格局與輿論生態的深刻變化。同時,從內容生產和渠道建設等方面探尋可行的路徑,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要求,為紙媒提升話語權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