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王朝先后建立了東京、上京、南京、中京、西京五個京城。遼朝前期采取“分國而治”的策略,以東丹國控馭渤海故壤,以大遼國統治燕云漢地。此后,“分國而治”逐漸轉化為“分區而治”,東京用渤海制度,南京、西京用漢制,上京、中京則是漢制、契丹制度兼而有之。諸多跡象表明,遼朝并不存在“京道”一級的高層政區,而是在中后期逐漸形成了財賦路和軍事路并行的復式政區。遼朝后期,行國性質的政治中心在捺缽,城國性質的政治中心在中京。
本書分為概念框架、中國戰略思想的歷史維度、中國戰略思想的認知維度、中國戰略思想的理論維度、中國的中期愿景五部分。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對外政策的預測和研究;中國的國際關系理論等。
本書共分為四編,每編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加上引言共計13章。其中引言部分介紹了從人口轉變到家庭轉變的基本思路,即借鑒人口轉變理論中的要素分析方法,將其運用于家庭轉變中,關注家庭變遷中的變與不變,以及波動與轉變。
提高社區治理效能是基層社區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效能思想、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答題,既是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目標,也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治理效能,既需要社區工作者更新認知,也需要迭代思維,更需要適配方法。本書以“活力”作為社區治理的效能表征,提煉出“一活五動”黨建引領社區工作者高效能工作體系:紅動+聯動+互動+智動+活動=活力與秩序并重的熟人社區。課題從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的視域、從基層黨建的站位上出發,有的放矢研究構建什么樣的
本書是一本關于社區治理研究的學術專著。全書立足于社區治理的歷史、發展特點及中國特色的社區治理等相關內容, 對社區治理方面的理論進行了全方位的歸納和講解; 以發展的眼光透視社區治理的多元路徑, 為提高社區治理能力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本書內容涉及社區概念的解析、社區的構成要素、社區的類型劃分和治理的內涵等, 并對社區治理的基本模式進行了探討。全書對于探索新的社區治理模式和推廣優秀的社區治理機制, 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書基于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省)農村居民調查數據,首先以節能行為為例考察農村居民“公”領域親環境行為的發生機理,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研究農村居民“公”“私”領域節能行為一致性的形成機制;二是探究心理因素對農村居民“公”領域節能行為的聯動效應及驅動路徑。其次,研究農村居民生活自愿親環境行為的發生機理,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外部環境和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農村居民生活自愿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層級結構;二是探究農村居民生活自愿親環境行為引導政策的實現路徑。最后,提出引導農村居民生活親
作為多年的學雷鋒先進典型,本書作者馬宗奇以平實、凝練的語言,通過講述自己與雷鋒的情緣,自己學雷鋒、講雷鋒、唱雷鋒、做雷鋒的一樁樁、一件件生動感人故事,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我們為什么學雷鋒、如何學雷鋒、人活著的意義等具有深刻內涵和現實意義的人生問題。他倡導我們要像雷鋒一樣,不抱怨出身,不抱怨生活;像雷鋒一樣,學會感恩;像雷鋒一樣,立志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像雷鋒一樣,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鄉村是國家治理的微觀領域和基礎單元,在社會治理轉型背景下,如何通過治理模式的創新來化解鄉村公共事務治理中的失靈問題不僅關乎村社善治的實現進程,還關乎全國人民群眾的福祉。柔性治理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引領公共治理潮流的鄉村治理范式。作為“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深化的模式選擇,鄉村柔性治理的核心是建構積極性創造與再創造的動態發展機制。鑒于此,本書在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結合當前的“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戰略,通過更加翔實的案例,深入系統地剖析鄉村柔性治理的發生情景、運作機理
本書認為實現鄉村各力量的多元共治是鄉村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經之路,并將研究主題確定為“鄉村多元共治模式研究”。本書由九章組成。第一章是導論;第二章介紹治理理論;第三章梳理“中國鄉村治理變遷”;第四章考察“農民行為與鄉村治理”;第五章研究“農民自組織與鄉村治理”;第六章考察“村委會與鄉村治理”;第七章考察“農村黨組織與鄉村治理”;第八章研究“鄉鎮政府與鄉村治理”;第九章“鄉村多元共治模式構建”是本書的核心研究價值的體現,本章在考察世界各地鄉村治理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為適應新時代鄉村社會的發展變
本書是2011~2022年《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報告》(人權藍皮書)14篇總報告的合集。各篇報告圍繞當年度黨和國家的重大活動與部署,選取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大事要事展開分析。內容涉及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新發展理念、脫貧攻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人權保障,以及中國人權發展對世界的貢獻等。深刻反映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取得的成就和面對的挑戰。它不僅有助于了解這一時期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奮斗歷程,而且可以引發實務部門和學界關于中國人權發展的更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