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視,是21世紀能力導向的全球性教育改革運動的共同指向。本書緊跟國際素養教育發展新趨勢,立足本土課堂教學變革之需,從理論方法與實踐案例兩方面,探索落實核心素養發展的“課堂深度學習”設計與實施路徑。 全書力圖融合國際學習科學、教學設計和深度學習領域的最新成果,闡釋課堂深度學習的多維理解,構建課堂深度學習設計的總體行動框架,內容涉及“五位一體”設計、逆向設計、單元教學設計、典型深度學習模式、課堂深度學習文化創建、技術賦能的(數字)深度學習與評價等相關前沿主題。最后,基于“大學和小
在我國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背景下,本書基于文化治理視域從本土化實踐出發,探究社會力量有限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困境的成因,分別描述了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居民的利益訴求和行動邏輯。在此基礎之上,從政府和社會力量關系出發,構建市場型、志愿型和自我型三種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并提出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多元供給的引導策略,以推動解決社會力量有限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困境,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本書試圖以“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分類管理的政策和制度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政府層面實現院校分類發展、特色化發展的促進政策,是對當前相關研究的深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本書嘗試基于“雙一流”建設視角分析高校分類發展、分類管理問題,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結構的相關理論,深化高等教育多樣化研究中關于院校分層、分類、分化等問題的認識;這一視角的引用,可進一步充實高校分類研究,這對建立本土化的高等教育分類體系具有同樣的學術價值。同時,本書所提出的促進院校分類管理的政策和制度設計框架,有助于加快推進建
校友資源之于大學發展尤其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在加快“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討論并重視校友資源之于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價值作用十分必要。在分析世界一流大學特征及校友資源優質性的基礎上,從校友智力資源能夠滿足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高水平人才資源需求、校友財力資源能夠補充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物質資源高消耗及校友文化資源有助于世界一流大學卓著聲譽的形成等方面,論證了校友資源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不可或缺的資源。
秉承實體性思維的實體課程觀因自身存在著諸多難以克服或化解的內在困難、矛盾與沖突而面臨著嚴峻的合理性確證和合法化危機。因此,我們需要尋求新的哲學運思進路、理論基礎、思維范型、話語體系和課程愿景。作為對實體課程論的批判、解構、揚棄與超越,奠基于具有建設性意義的后現代過程哲學思想的過程課程觀應運而生。在本書中,筆者將課程定性定位為一種具有整體性、有機性、關聯性、生成性、轉變性、反思性、協商性、超越性的“過程”來進行體認、解讀與詮釋,以期對拓展和增進“課程質的豐富性”及推動與促使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范式轉型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的辦報實踐從城市轉向農村,又從農村走向城市。在此過程中,地理環境成為區隔中國共產黨辦報實踐的主要因素,由此形成了1921年至1927年間“報為機關、凝聚黨派”的上海模式、1928年至1937年間“報為工具、指導工作”的瑞金模式、1938年至1949年間“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重慶模式和“增強黨性、聯系群眾”的延安模式。通過對以上模式的符號化描述發現,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辦報模式的演進軌跡基本是以“黨報姓黨”為中心線,以“城市辦報”和“農村辦報”為兩極上下波動,主要不是在
本書遴選多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評價典型案例,涵蓋美國、英國、韓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教育評價功能、教育評價內容、教育評價工具和教育評價方式四個評價領域的重要專題,多方位、多角度地探討了時下不同國家和地區智能技術賦能教育評價的實踐情況。對國際智能教育評價優秀案例進行介紹的目的是立足我國智能技術賦能教育評價的現狀,納入創新技術,把握未來趨勢,為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推進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范例。
創新對于民族復興、國家興旺與個體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面對復雜的、快速變化的現實世界,基于跨學科的創新教育,特別是基于科技人文融合的創新教育,更加凸顯其教育實踐生命力。 科技人文融合創新教育之所以能發揮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一方面源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生長于相應的科技融合創新活動并接受其檢驗,另一方面則源于科技人文融合過程中不同學科之間的觀念互啟、方法移植、思維碰撞,以及默會認識中不同"覺知"的融合。科技人文融合創新教育要真正發揮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當然需要轉化為相應的、不同形態的課程、教
著作把鄉村教師工作環境深化到學術研究與政策探討的關注視野,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緊密結合,采用了基于設計的研究,關注鄉村教師工作環境的理論建構,并進行了持續性的實證檢驗,通過鄉村實驗學校工作環境優化與教師專業發展的行動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著作通過對鄉村教師工作環境與專業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基于工作環境的視角,從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教育能力、信息素養等方面分析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狀況,把握當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實踐的方法、路徑、成效等現狀,并深度剖析教師專業發展的工作環境需求。通過對工作環境的構
本書就古籍施予建構現代社會的多項作用,分為政治文化遺產、知識文化遺產、學科制度遺產三個方面,深入對民國古籍身份變遷的研究,通過在政治、文化、學術三大場域中“變”與“不變”的自我賦值過程的梳理,揭示了古籍實現現代轉型、參與現代社會建構的歷史圖景。在新舊交替的民國時期,雖然文字內容上承遞原始面相的古籍,一般被視作“過去的”傳統之物,但其特點則遠非“傳統”一詞所能涵括。本書就古籍施予建構現代社會的多項作用,分為政治文化遺產、知識文化遺產、學科制度遺產三個方面,深入對民國古籍身份變遷的研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