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打破《論語》的章節結構, 把《論語》里的所有歷史人物從書中剝離出來, 結合《左傳》《史記》《孔子家語》等書中的有關記載, 按照主題將孔子及其弟子的人生經歷、思想、人格精神用一個個獨立而又有聯系的故事講述出來, 生動形象地詮釋了《論語》的思想精華, 引領青少年更好地領略圣賢的人格魅力和深邃思想, 從而獲得精神啟迪和教育。全書文字淺近易懂, 有學術的高度和深度, 卻無學究氣味; 既輕松有趣, 又耐人尋味。
本書為莊子的代表作品, 共三十三篇, 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中的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 想象力強, 文筆變化多端并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 富含幽默諷刺的意味, 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 對后世文學有很大的影響。該作品也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 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
郭象的美學思想目前在學術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總結和闡述,本書嘗試全面而準確地闡述和理解郭象的玄學思想,并歸納為“適性美學”,詳細論述了郭象適性美學的內涵、發展、其蘊含的理論資源、理論體系,以及郭象適性美學與六朝文藝美學的關系,最后以郭象的適性美學為中心,論述了魏晉玄學的產生、發展、特征以及在哲學思想史上的地位。
劉因是我國元代著名思想家,他通過教學和著述,對于理學在北方的傳播做出了積極貢獻。他著述頗豐,有《靜修先生文集》二十八卷流傳于世;且影響深遠,《宋元學案》將其與許衡、吳澄并稱為元代三大儒,他的家鄉容城將其與明代楊繼盛、明清之際的孫奇逢并稱為“容城三賢”。本書以劉因的身世、時代環境和理學發展的情勢為背景,以劉因的詩文為依據,對劉因的哲學、史學、經學、藝術等方面的思想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抉發其內涵,梳理其脈絡,展現了劉因的主要生平事跡與思想,并給予了客觀扼要的評價。
本書收錄了《人對自然界有沒有義務——從儒家人學與可持續發展談起》《從孟子“仁民愛物說”看儒家生態觀》《怎樣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孔子德性學說談起》等文章。
實學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實學思想家顏元的學術著作,書中對顏元的成長經歷、學術淵源、核心觀念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涉及顏元實學思想的多個方面,包括實性論、為學論、實事經世論、教育論,揭示了顏元實學思想的獨特價值和重要意義。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了解顏元實學思想的視角,同時也為學界研究顏元思想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本書通過對1930年代梁漱溟鄉村建設的思考、主張、規劃、實踐的全面考察,揭示了其思想淵源與轉變邏輯,認為梁氏由鄉建理論及實踐而開創了一種新的政治哲學,即現代儒家激進主義。本書既可深化對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的了解,又有助于強化我們對1949年前的新儒學及傳統社會特性的認識,既具學理性,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為反映和記錄《中華思想通史》項目研究進展,充分展示項目參與人員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思想通史﹥項目實施方案》和編委會統一部署,編委會辦公室組織出版《中華思想史研究集刊》。《中華思想史研究集刊》以每年一屆的中華思想史高峰論壇會議論文集為基礎,每年出版1集。本書為第5集。《中華思想通史》項目旨在站在人民的立場,撰寫出一部真正屬于人民的思想史。《中華思想史研究集刊》反映了該項目研究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
方克立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中國哲學史家,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三大潮流交融互動說,到中國文化的綜合創新說,再到馬魂中體西用說,體現了他對于中國文化三大潮流持續的關注和思考,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他主持下的現代新儒家研究,也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對于目前國內各種思潮的關注和批判也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本書盡量全地搜集了方克立先生生前的論著、序跋、書信等,按照方先生關注的主題以及理論創建分為七卷,分別是《第一卷: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第二卷:中國哲學論稿》《第三卷:
泰州學派發揚了王守仁的心學思想,引領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泰州學派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泰州市人民政府聯合編輯出版,所選論文深入挖掘泰州學派思想內涵,分析其源流與特性,集中反映了當前國內外泰州學派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本刊的出版,旨在提升泰州學派的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更好推動泰州學派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