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在內斂與外向間交替演變:基于周期視角的考察》包括前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前言簡單介紹了選題由來、相關文獻、研究意義、創新之處及內容結構。正文共分為10章。第一章梳理了歷史上反復出現的美國霸權衰落論與延續論,分析了兩種對立論周期性出現的原因,并對當下美國霸權的現狀進行了探討。由于霸權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實力基礎,故將本章作為著作的首章。第二章從學術史的角度梳理了戰后以來不同時期出現的美國外交政策周期理論,評析了美國外交周期論學者的學理貢獻及理論不足,并運用“9·11”事件以來的美國外交政
《均勢與合作:東南亞軍事與安全問題研究》希望圍繞一個綜合性架構,結合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建構主義,特別是均勢與合作這兩個視角,全面分析和探討與東南亞軍事和安全有關的問題。同時,與不少研究從大國角度看待東南亞不同,該書主要從東南亞國家和東盟的視角來審視相關問題。第一章主要是對東南亞地區安全環境的總體分析,其中既包括領土海洋爭端等傳統安全問題,也包括恐怖主義、海盜、跨國犯罪、自然災害等非傳統安全問題,還涉及東南亞各國內部的分離主義活動,以及各國政治轉型等對其自身和整個地區的安全影響。在此基礎上,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是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重要階段,是中國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重要節點。如何整合地方實力派,完成實質統一是國民政府建設現代民族國家需要面臨的艱巨任務。本書從民族國家的視角將國民政府整合地方實力派的主體與客體,置于同一歷史場域進行探討。既分析中央政權的整合的制度與策略,亦兼顧地方實力派的視角。同時,采用歷史學最基本的方法,通過對諸多一手資料的比較、鑒別,深挖細節,重構史事,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國民政府整合地方實力派的特點、成效與局限。
《非洲研究》(集刊)創辦于2010年,由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主辦,是刊發非洲研究成果,探討非洲問題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每年2輯。以非洲領域和問題研究為基本欄目(設有“非洲政治與國際關系”“非洲經濟與發展”“非洲歷史、教育與文化”“中非關系”等專欄),平衡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在整體握非洲問題的同時,突出展現非洲國別和區域的差異性。還設有“大使訪談”“非洲研究書評”“調研報告”等特色欄目。集刊主編為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創始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鴻武。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是參與全球化的先鋒力量,北京作為中國超大型城市,正努力打造國際交往活躍、國際化服務完善、國際影響力凸顯的國際交往中心。《北京國際交往中心發展報告(2020)》是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外國問題研究所主編的年度發展報告,內容力求思考與回應北京城市國際化前沿熱點與焦點問題,把脈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趨勢,順應全球化下國際大都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進程。發展報告既關注關乎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歷史方位和內在規律等問題,也體現平臺建設、路徑選擇等主題,以期實現城市行為體首都北京
《重慶大學法律評論》為重慶大學法學院主辦的集刊。本書是第3輯,內容豐富,欄目涵蓋法理學、部門法及國外經典著作選譯等,從法學領域的二級學科角度看,所選文章涉及法理學、刑法、民商法、知識產權法等多個部門法,內容充實、覆蓋面廣、可讀性強。
本書為《西南知識產權評論》2019年的第二輯,在本輯中,作者設置了數字網絡空間知識產權治理、新時代知識產權司法革新、科技與專利、自貿區知識產權制度創新、域外學術譯介共五個專題。本輯共收錄10篇優秀論文,研討主題、視角各有千秋,既有對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個人數據保護、人工智能)的學術洞察,也有對知識產權司法實踐的有益探索。 本輯一如既往的關注大數據時代和網絡時代知識產權發展的新課題和新趨勢。《個人數據的保護與利用研究綜述》一文,雖是研究綜述,但十分清晰地厘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股東至上主義一直被視為公司法中無可置疑的信仰體系。公司法的構建以股東與董事的委托代理關系展開、公司法的學術研究以解決因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而導致的代理成本為己任、上市公司的監管者則將提升(少數)股東的話語權視為政治正確、公司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被理解為實現股東長期價值的經營策略。正當對股東至上主義的接受漸漸成為直覺之際,21世紀初期的公司治理丑聞和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將股東至上主義的短視主義面向揭露在人們眼前。然而,股東至上主義作為一種信仰體系的缺陷,還遠不止于短
本書是作者為紀念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遴選了34篇公開發表的論文和文章,編著成這本個人文集。本書的五個部分內容基本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涉及各個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與實踐的許多熱點、難點問題,側重勾勒改革開放40年的制度創新歷程,旨在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
本書以1978年以來的廣東改革實踐為研究對象,力圖建構廣東改革敘事史。書中集中研究了四大問題:一是改革的內涵、廣東改革的實質,以及廣東改革的多維背景;二是廣東改革之路;三是廣東改革特征與改革規律;四是廣東改革的前瞻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