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多年來針刀臨床的總結,以調整人體動態平衡為宗旨,以使人體恢復或者接近恢復陰平陽秘的狀態為目的,采用針刀為主要操作工具(但不限于針刀),針對人體骨骼附著點上損害之軟組織進行治療。
本書介紹了經絡腧穴學概述、針法、灸法等基礎知識,涵蓋了腦系病證、肺系病證、脾胃系病證等的針灸治療及骨科疾病和兒科疾病的推拿治療。主要內容包括:經絡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經絡學說在臨床上的運用;腧穴的分類;腧穴的主治作用等。
本書以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之中醫針灸項目為切入點,著力講解中醫針灸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價值,深入介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針灸類項目與傳承人,探索中醫藥非遺項目宣傳、推廣的有效途徑、新方法,以提升廣大民眾對于針灸文化、針灸療法的認同感,擴大中醫針灸非遺項目的影響力,加強對其的保護與傳承。近年來,我國中醫藥界國手級大師不斷隕落,其中包括程莘農、郭誠杰、賀普仁等多位針灸非遺傳承人。這說明開展中醫藥非遺項目宣傳,促進其傳承已經成為非常緊迫的任務。
本書運用中醫學理論和中醫臨床思維方法, 不僅從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與鑒別診斷、辨證論治等方面詳細地介紹了多種病證的內科診療方案, 提示讀者由于不同疾病的診療方法在主治范圍、操作上各有特點, 因此在臨床上要根據病證性質、證候類型、患者體質及治療要求等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此外, 書中還包含康復治療的內容, 體現了中醫特色療法在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
《圖解新思維·中醫學基礎》以我國衛生健康委員會審定教材《中醫學基礎》為依據,主要介紹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中醫學的思維方法、陰陽五行、藏象、精、氣、血、津液、經絡、體質、病因、病機、診法、辨證、預防和治則等方面的內容。本書以“知識點歸納、相似點比照”為特色,供高等教育中醫藥院校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中醫護理,以及公共(衛生)事業管理、醫學心理等相關專業學生作為備考復習用書,也可作為醫藥行業考試與培訓的參考用書。
本書分為六章,分別為第一章,認識自己;第二章,人之三寶:精、氣、神;第三章,養精;第四章,養氣;第五章,養神;第六章,推薦精氣神養生法。書稿深入淺出,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具體操練方法,適合廣大讀者修身養生之用。
薛莎教授是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其從醫四十載,在疑難雜病的診療及脾胃病、代謝性疾病(痛風及骨質疏松癥等)、鉛中毒疾病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本書系統總結了薛莎教授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主要包括對常見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及常用治法和心得、常用方劑,個人臨床驗方和醫案,同時還囊括了相關實驗內容。全書從理、法、方、藥的不同角度,全面闡述薛莎教授的學術思想,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工作。
飲食是腫瘤患者日常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本書由北京中醫醫院腫瘤科臨床主任醫師和高級烹飪技師主持編寫,圍繞日常飲食中如何更營養、合理地防癌抗癌展開介紹。從腫瘤的臨床特點、康復護理和食譜選擇三個角度對目前臨床常見的腫瘤病展開具體論述,同時對常見飲食禁忌進行答疑;書中將傳統中醫與日常食材相結合,從中醫古籍中探索不同食物的藥性,整理和創制了適合腫瘤患者日常防癌抗癌的食譜;每種食譜介紹了選材、制作方法、功效主治、禁忌和食譜分析等內容。本書旨在為腫瘤患者提供科學的膳食指導。
本書為中醫醫案匯編圖書,是中醫專家根據多年臨床診療經驗,結合大量中醫文獻編寫而成。全書介紹臨床中醫常見案例的診療過程,將大量的臨床經驗和臨床思考融會貫通,醫案描述準確,診療過程詳盡生動,可供中醫臨床醫師或相關醫務工作者學習參考。
劉羽曦現就職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作為副主任醫師在本書的編寫上對臨床心理較少接觸的心血管疾病圍術期患者的心理展開論述,同時辨識心理障礙,在中醫理論框架下分類所研究的問題;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合和”標準與中醫學整體觀精神吻合的思想;探討了心病辨識與心理問題辨識的方式、方法;以現代心理咨詢思想和技術為參照,論述了中國本土特色的心理治療方法,其中安排了大量的案例,使整個治療體系更加豐滿、更加清晰、更便于操作,也暗合于現代心理咨詢的認知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