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令書是戰國時期國家傳達命令信息的一種工具,體現了戰國統治者的統治意志,是戰國統治者統治國家,協調統治階級相互之間、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被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各種關系時所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戰國令書制作研究就是要對令書制作環節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進行探討,如在戰國時期統治階層用什么人來制作令書;根據統治者頒布命令內容的不同這些人都使用哪種令書進行制作,這些令書都起源于何時;在制作令書時他們都采用了何種格式、語言、載體材質和規格,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等等。對其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戰
《〈國語〉〈左傳〉記言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11CZW023)的結項成果(結項等級:優良)。主要內容如下:1、記言成因研究:《國語》《左傳》記言類文獻的形成與商周時期特有的記言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2、記言發展過程研究:《國語》《左傳》記言內容總體上經歷了由“代天立言”到“為民立命”的轉變過程。3、記言功能研究:《國語》《左傳》中的記言雖是對過去人物言論的記載,但其旨意卻是面向未來的“立言不朽”政治追求和勸善懲惡的史戒意識。 4、記言形態研究:《國語》《左傳
本書是對2015年至2018年四年間其發展狀態的一個關注,主要視點仍然聚焦于理論與方法、書序與書評、學術綜述等三個部分。
2010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界和中國社會史學界最突出的變化莫過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研究的異軍突起,其研究隊伍建設和資料建設取得顯著進步,研究成果大量涌現,且大量集中在學科基本理論、新中國成立初期、區域和農村社會及與現實相關的社會結構、社會建設、社會生活問題等領域。本書選取30篇該領域學術文章,從“定位與框架”“理論與方法”“專題研究”“社會治理與社會建設”四個方面,呈現該學科的發展狀況以及其研究成果對當代中國發展所發揮的資政育人等作用。
本書收錄公開發表的論文31篇,分為三個部分,每部分一般按論文發表的先后順序排列。第一部分為綜合研究,第二、三部分之外的文章都歸于此,12篇;第二部分為新中國法治建設史研究,9篇;第三部分為鄧小平、陳云思想生平研究,10篇。這樣方便讀者了解論文集的內容及作者在不同研究方向上的發展軌跡。因作者學習研究國史的20年都在北京度過,這本論文集記錄了作者所走過的學術歷程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因此命名為《京華研史錄》。
本書以新中國史為研究對象,逐漸形成一門與中國古代、近代歷史研究相銜接,與中共黨史研究相聯系又相對獨立的歷史學科。本書所收入的17篇文章,共分為三個主題:第一個主題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論新中國史”,3篇文章主要是對“黨和國家領導人論國史”及“批駁歷史虛無主義”的闡述;第二個主題是“新中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其中4篇文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第三個主題為“新中國社會建設史”,所收入的10篇文章主要是關于新中國社會史研究的一些成果,體現出作者對于新中國史研究如何
本書共收錄作者公開發表并未被其他論文集收錄的學術論文□9篇。本書分為4個部分,分別對改革開放前后的新中國史研究中若干熱點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析。專題論述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保護中華老字號等方面的貢獻,總結了當代中國研究在方志、外貿、物價等方面的學術綜述。閱讀本書,可啟發讀者在經濟、文化、社會治理等國史研究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析。
黨的十八大向全黨發出了學習黨史、國史的號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不斷總結黨史、國史的成功經驗,吸取挫折教訓,從中找到堅毅前行的偉大力量,是我們國史編研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之際,《當代中國史研究》編輯部的全體同仁奉上20多年來我們在“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同時,在自己分管的國史研究領域中辛勤耕耘取得的部分成果,以此作為獻給建所30周年的一份生日禮物。
本書為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的論文合集,共收錄6位學者的26篇文章,內容涉及自1949年建國至2019年中國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如文藝政策的變化,宣傳工作的變遷,文化產業的建設,文化體制的改革以及新興媒體在內外傳播方面的作用和功績等,從
《燕趙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學文學院主辦。本刊在服務河北大學“燕趙文化學科群”建設的基礎上,秉承校訓“實事求是”之精神,推動燕趙地域文化研究,進而弘揚和發展燕趙傳統文化精神,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雄安新區文化建設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及精神支持。作為文學院主辦的刊物,本刊將以文學等人文學科研究為基礎,開設地域文化研究、域外博覽、語言研究、蓮池書苑、名家訪談等欄目,重點刊登體現燕趙地域文化研究新成果和反映燕趙傳文化現代傳承與發展的學術論文、報告、評論、隨筆和訪談錄等。此外,本刊計劃不定期期發表具有